-
1 # 今古達觀
-
2 # 東線小飛
應該是曾國藩勝。這就好比一個統帥和將軍的比較。統帥難得。將軍易尋。
僧王一生戎馬,一直面臨的是勇與謀的難題。從鎮壓太平天國到抵抗英法聯軍,再到鎮壓捻軍,他勇猛有餘而謀略不足。其以士兵扮鄉勇偷襲前來換約的侵略者的小謀,卻沒有大的戰略。這根儒家學派的曾國藩不同。
僧格林沁本出身一個蒙古貴族家庭,道光帝因其“儀表非常”而欽定其為郡王繼承人,成了科爾沁札薩克多羅郡王。1853至1854年間,在抵禦太平軍的天津保衛戰中,僧格林沁又因太平軍北伐部隊於嚴寒 中退守,而間接造成了勝利。“兩年之中,大小數百戰,全數殄滅,無一漏網,僧格林沁威名震於海內”(《清史稿》)。於是,僧王又得咸豐皇帝賜“巴圖魯”(滿語“勇士”)稱號,並被封為博多勒噶臺親王,待北路蕩平,又被加恩世襲親王罔替,“許乘肩輿”。
其後,在與英法聯軍的兩次大沽口之戰中,僧王先勝後敗,再敗通州張家灣、八里橋一線。 1860年,捻軍起義華北,京畿危急。僧格林沁復得郡王爵位,率萬餘清軍與捻軍先佔于山東,後轉戰於河南、安徽,江蘇等地,疲於奔命。
1865年,僧王僅有的7000人的部隊窮追捻軍不捨,直入山東菏澤西北高樓寨地區。僧格林沁本人也是“寢食俱廢,恆解鞍小憩道左,引火酒兩巨觥,輒上馬逐賊”。 捻軍以逸待勞,僧部受伏。5月18日當夜三更,僧格林沁率少數隨從冒死突圍。當逃至菏澤西北的吳家店時被一個十幾歲的小捻軍在麥田裡殺死。可憐一世勇猛而謀略不足。
而曾國藩不一樣,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軍擊斃,清朝廷令曾國藩剿捻。曾國藩採取“以有定之兵,制無定之寇,專事近剿,不事尾追”的方針,在河南周家口、山東濟寧、江蘇徐州、安徽臨淮關分置四鎮,駐淮軍和湘軍八萬,將捻包圍在蘇、豫、皖邊區。又在淮北捻軍的根據地修築墟寨,清查戶口,實行保甲連坐法。
從上可以看出,曾國藩是以謀略來定奪。這正是一個統帥的本性。由此可以看出,曾國藩是以戰略上指揮,而僧格林沁更多是在戰術上指揮。
回覆列表
無疑曾國藩遠勝僧格林沁!曾國藩是儒將大帥,僧格林沁只是武夫莽漢。
曾國藩畫像
僧格林沁之所以成為滿門親貴中的國之柱石,實在是因為後期滿清人才凋落,八旗不復當年之勇,僧格林沁尚可一用。加之滿蒙歷來防備漢人的偏心政策,導致僧格林沁長期恃寵而驕,狂妄自大不可一世。
僧格林沁畫像
僧格林沁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戰績是擊敗太平天國北伐軍林鳳祥、李開芳,往後就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後來第二次鴉片戰爭八里橋一戰,僧格林沁大敗被革職拿問,最終剿捻啟用,誰想高樓寨一役一敗塗地被捻軍斬首示眾,僧格林沁滿蒙傳奇落幕。
而曾國藩長期從事文事工作,只是回鄉丁憂守制迫不得已出山舉起團練大旗,以一文人從頭學起,編練湘軍,屢敗屢戰,最終成為唯一能對決太平軍的強軍勁旅,蕩平巨寇,成就為後人稱道的“三不朽”偉業。
曾國藩的治軍才能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選賢用能,以上率下。曾國藩有一套超凡出俗的識人用人本領,舉凡彭玉磷的清奇智勇、塔齊布的忠誠敬業、鮑超的勇猛善戰,趙烈文的多謀善斷、薛福成的幹練精當,一時曾國藩身邊名將如雨、謀臣如雲,這是曾國藩能幹事、會幹事、能成事的人才班底。
二是與時俱進,睜眼看世界。與當時滿清上下自詡天朝上國的驕矜自大不同的是,原本只會尋章摘句的曾國藩竟然能睜眼向洋看世界,率先學習,躬身實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先賢名訓,大興洋務,製造機器,開一代新風。最為直接的後果就是湘軍率先擁有了克敵制勝的洋槍洋炮,為成就軍事大業奠定了物質基礎。
三是道德感化,精神激勵。曾國藩深知“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兵法要旨,在湘軍初創時就常常以儒家大義教導官兵,錘鍊了一支戰必取攻必克的常勝之師。我軍後來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就有湘軍《愛民歌》、《得勝歌》的傳承發揚。
幼童留學
由此可以看出,僧格林沁在“勇”,曾國藩在“謀”;僧格林沁多“猛”,曾國藩多“識”;僧格林沁貴“忠”,曾國藩貴“道”,如此對比高下立判。
今有《曾國藩家書》流傳,澤被後世百年有餘,試問中華千年,能有幾人做到?
曾氏不世出之家國名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