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安交大黎荔
-
2 # 小拍拍子
鍾嶸《詩品》,這句話在如今社會也是哲學界一大研習。物感說,由氣及物及心及成品。氣很多人會覺得是天地氣變或者是節氣之類,但是反觀當時社會,此氣更多的理解可能萬物創造之氣,陰陽五行之氣,在當時人們的認知應當是天地萬物陰陽而成,如此變成了物,在哲學上,客觀事物的存在,便會進入人的感官,由物而感,在古代感是由心而生,心便有所動,心動則身體行為便有所動,文人便會以墨筆記錄,武人則以武的形式抒發。所以客觀事物的存在經過主觀感受,便會以客觀的另一事態顯現出來。
-
3 # 守車寶寶
古人的樸素邏輯,國粹精華,原譯對當今也很有現實意義,意譯更是宇宙的真理;
“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的原譯:
1.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會導致世間景色變化
春天新草綠芽,夏天葉茂蒼勁,秋天紅葉滿天,冬天白雪皚皚;
2.每個時期的景色會讓人產生不同的感覺
春天:生機活力,夏天:力量和成長,秋天:成就美滿,冬天:積蓄沉澱;
3.人們用文字、舞蹈、詩歌...、等形式表達這種感覺;
用文字詩句表達情懷或抒發情感;
春季:“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春來江水綠如藍”;
夏季:“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夏條綠已密,朱萼綴明鮮”;
秋季:“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
冬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用畫表達畫者的情感和情話;
春季:徐悲鴻的《春之歌》
老柳茁壯,新枝繁茂,蔥蔥綠草,春意盎然;
夏季:劉中的《夏季牧歌》
....;
這是古人的樸素邏輯,當然之所以是國粹,因為他說明一個宇宙規律:作品源於生活、源於作者的感受;這是不是目前所有創出者唯一的創造源泉呢.....?
處於高度發展高度文明的華人,我們不但要利用古人已經已經探明的邏輯和認知;更需要學習古人那種追求事物本質的精神,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學習古人正真的文化精髓;
每個華人都想過美好的生活,美好生活不是自己空想就能想來的,需要用自己的智慧(需要學習和揣摩)選擇,需要自己不斷努力(付出);這種邏輯對今天所有的人更有現實的意義...;
類似的古文之所以是國粹,因為他不是簡單說一個結果,更多是描述一個過程(認知),過程的描述就是邏輯的描述,這種對過程(邏輯)描述,揭示的是古人不斷探索宇宙,探索事務本質,探索世界的一個過程;
因生產力發展,認知提高,他們所說的邏輯有一定的侷限性;
直接拿先賢的條件和結論來判斷目前事務的人,那是書呆子;
簡單說先賢條件或結論是謬論者,那是對中國文化一知半解者(無知者);
那種沒有任何理由就反對者,那是忘記祖宗叛國者;
華人應該瞭解先賢當時的社會環境,把自己放入那個社會環境中,從而瞭解和學習當時先賢的智慧和邏輯;我們才能真正學習到先賢的智慧;做到科學學習、弘揚、發展中華文化;
回覆列表
鍾嶸在《詩品序》中闡述了他對文學本質的認識。“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在這裡,他明確指出了文藝作品都是作者主體心靈和情感活動的產物和外在表現。同時鍾嶸指出了造成詩人性情搖盪的原因是外界事物對詩人的感發觸動,這與劉勰所說的“物以貌求,心以理應”有異曲同工之妙。“氣”字可解為四時氣候,太初世界,四時氣候使物有所動,使物有所變化,花開花落、月圓月缺,天降萬物、生生不息。“感”指人因物而感,感四時靈息,感花濺淚、雨驚心,情動於中,感慨至深,靈性感化,便形以舞蹈,唱以歌詠,方遣胸中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