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優談育兒
-
2 # jingfang
小朋友在家裡和幼兒園不一樣,主要是因為所處環境不同,心理活動不同而引起的。
一、環境不同家,是小朋友生活、熟悉的地方,是他感到安心的地方,而且家裡的東西都是屬於他的,他是可以無所顧忌的。
而幼兒園,是學習的地方,再怎麼熟悉也是有很多規矩的地方,不能隨意,幼兒園的物品,也不是屬於自己的,是幼兒園的。
二、心理不同在家裡的時候,孩子是身心放鬆的,是自由自在的,是可以隨意的,哭、鬧,都是可以的,都是能被包容的,甚至是能夠得到想要的結果的,所以,孩子可以不聽話,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去說話。
幼兒園,雖然老師很好,其他小朋友也很好,但是,老師是對所有的人都好,沒有偏差,是不會任讓他哭鬧不休的。小朋友也不是每個都會對自己好的。
總之,在家裡,無論如何,他都是被包容的,家裡的東西都是他的,他無須隱藏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而在幼兒園,要想得到更多的表揚和滿足自己的需求,只能順應幼兒園的生存規則,所以,孩子會和家裡的表現不一樣。
-
3 # 四方有貴人
在幼兒園裡,是一個多小朋友的大環境,這些來自五湖四海,沒有親人這種關係,不可以隨便撒嬌,只有認真地聽老師講課,團結身邊的同學。
-
4 # 太極雲飛揚
你在上學的時候,感覺自己在校園和在家裡一樣嗎?
你在工作的時候,感覺自己在家裡跟在工作場合一樣嗎?
你自己都不一樣,憑什麼要求小朋友在家和在幼兒園一樣呢?
家是心靈的港灣,在家當然放鬆心,身原形畢露了。當然,如果你孩子在家規中規矩,在外就像脫韁的Mustang,調皮搗蛋,你就要反省了。
-
5 # 李夢龍
孩子的本質還是人啊,人也都是具有多面性的啊。我到現在這麼大在家裡和在外面也不一樣。
孩子在家會比較放鬆一些,所以有什麼情緒也會立刻表達,行為也都會比較隨意。而在幼兒園是具有很多規則的,包括孩子的各項能力養成也都會滲透在其中,所以孩子的行為和情緒會和家裡不一樣。
這裡就是引出幼兒教育中很重要的家園共育了,所謂的家園共育不止是家長在家要教育孩子那麼簡單,而是家長應該配合幼兒園的規則與養成,讓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培養同樣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儘量保持兩者的高度統一,這才是家園共育。
那麼接下來我就簡單說幾點關於幼兒園日常生活中的養成教育有哪些,家長們可以參考一下。
第一:進餐習慣。
無論是早中晚,每一頓飯孩子進餐之前都要洗手,進餐時注意坐姿不說話、不張望。飯後清理自己的桌面地面以及碗筷清潔。
第二:上課習慣。
上課前如廁,上課時集中注意力,思想跟著老師走,不隨意下座位,有事舉手經老師批准再去做,不說話、不打鬧。
第三:睡覺習慣。
睡覺前先如廁,安靜上床整理好自己衣物,睡覺時不與別的小朋友說話打鬧。
第四:戶外活動習慣。
在戶外活動時,活動範圍不能離開老師的視線,不可以追逐打鬧、大喊大叫,遇到問題或困難及時告訴老師尋求幫助。
-
6 # 小拳頭媽媽
這個話題很真實,也很有畫面感。我是一名幼兒園老師,很多家長都反應過,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不一樣。比如,在家吃飯靠喂,在幼兒園卻吃的又快又好。在家撒潑打滾,在幼兒園懂禮謙讓。這樣的反差只能證明,家庭和幼兒園的教養環境不同。一個是任性的愛,一個是有原則的愛。
其實,孩子的發展和成長會經歷不停的階段,而孩子如同一杯水,在什麼環境中就會被塑形成什麼樣子。因此,想要孩子表裡如一,就得在行為習慣上統一要求,家園一致,才能改善目前的狀況。
回覆列表
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對孩子的行為有所制約,與家裡的生活環境不一樣,孩子在家時,享受到家長的特殊照顧和關愛,一大家子都圍著自己轉,心理上產生放鬆的感覺。孩子在幼兒園和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其中就有榜樣作用,當老師在表揚其他小朋友的時候,就會激起孩子的表現慾望,使得自己在老師眼中是一個非常好的表現,相反,家長在家對孩子過於溺愛,對他們放鬆要求,保護過多,對孩子包辦代替;教育方法不得當;忽視了家庭與幼兒園教育的一致性,所以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比在家裡好。
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在家裡和幼兒園表現一樣好呢?1.家長應該正確的愛孩子,要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對待孩子。2.採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多鼓勵孩子。3.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4.家長與幼兒園相互配合,密切聯絡,保證孩子教育一貫性,孩子回到家以後,不能放縱,按照幼兒園的紀律來約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