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魔鐵的世界

    日本半導體行業已經衰落,在超大規模積體電路方面可以說是全軍覆沒,只剩半導體配件產業,全球高階晶片市場基本成了南韓的後花園。

    日本現在比較有名的半導體企業羅姆,主要生產半導體零配件,和我們熟知的高階晶片沒有關係。

    日本的半導體產業,輝煌時曾經五子登科,霸榜全球,即使在走下坡路的1995年,世界半導體企業TOP10中,日本也獨佔一半,包攬前三:NEC(第1名)、東芝(第2名)、日立製作所(第3名)、富士通(第8名)、三菱電機(第9名)。

    2011年時,一場地震還能讓日本半導體企業刷刷存在感,現在圖上的大企業基本都賣光了。

    後來衰敗,不得不“賣兒賣女變賣家產”度日,只剩東芝半導體碩果一枚,但在2018年被美國貝恩資本以180億美元收購。

    那麼,問題來了,曾經如神一般存在的日本半導體產業為何落得如此結局?

    日美半導體協議打壓

    1985年在半導體全球市場上,日本追上美國,銷量排行榜上,日本企業首次奪得冠軍。

    美華人開始不爽了。1985年,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簡稱SIA)向美國商務部提起反傾銷訴訟。

    在半導體發生貿易摩擦之前,日本和美國就鋼鐵和彩電也發生了摩擦。焦頭爛額的日本政府很快答應了美國的要求:

    1986年9月簽署日美半導體協議;

    協議引入價格監督制度,確定了日本半導體銷售的最低價;

    約定外中國產半導體產品在日本國內市場佔的份額要達到20%;

    日美半導體協議相當於強制給日本半導產業灌服了兩顆“毒丸”:第二條(價格監督)抬高了日本半導體銷售價格,降低了競爭力,讓南韓半導體得以低價搶佔市場。

    第三條強制讓出國內半導體市場份額,到現在都被日本國內一些學者認為是很愚蠢的一個妥協,與割地求和差不多。後來,日美髮生汽車貿易摩擦時,美華人再提強制日本讓出國內汽車市場份額時,日本人吃虧長記性了,斷然拒絕。

    日美半導體協議簽訂後,南韓半導體產業開始崛起,日本則開始逐漸衰退。但真正讓日本徹底敗光半導體家底的,還是日本人自己。

    成為“蘋果+鴻海”的夢想失敗

    日本企業家經營企業喜歡全產業鏈模式,電視機企業會包辦面板、主機板、外殼、外形設計等方方面面,手機企業、汽車企業也是如此。

    半導體企業更是如此,設計、製造大包乾,夢想成為“蘋果+鴻海”的巨型企業。

    不過,環境是會變化的,上世紀90年代初,半導體代工廠臺積電開始崛起,半導體設計和製造分離成為產業發展趨勢。三星和英特爾本來是設計和製造大包乾,為適應趨勢變化,開始將半導體制造開放,接受代工訂單業務。

    日本半導體企業選擇了拒絕。

    資料圖片來源《日本電子產業興衰錄》,作者:西村吉雄

    從上圖可以看出,1992年——1998年是日本半導體企業大幅潰敗時期,全球市場份額從最高接近40%跌到最低20%,跌去一半。這段時間正是臺積電開始逐漸上升(參見下圖),晶片代工模式獲得行業認可。此消彼長,日本半導體企業開始走下坡路了。

    臺積電歷年(截止2016年)經營收入資料,單位:百萬美元

    晶片代工模式之所以成為行業趨勢,在於它提升了裝置利用率,降低了裝置折舊成本。偏偏日本半導體企業對經營成本敏感,對裝置折舊成本感覺麻木,所以不願意接受代工訂單,導致生產線利用率低,裝置折舊成本高企,企業逐漸失去競爭優勢,結果既沒有成為偉大的蘋果公司,也沒有成為製造體量龐大的鴻海(富士康母公司)。

    日本半導體企業非常頑固

    上世紀90年代末,日本半導體企業開始嘗試設計和製造分離,但具體操作竟然落不了地。日本政府看著日漸走下坡路的本國半導體產業,心急火燎,曾設想打造“日之丸代工”,整合半導體制造資源,大力發展代工產業。用我們的話說,就是把半導體代工搞成日本製造的一張名片。

    然而,政府的“日之丸代工”計劃遭到企業乾脆的拒絕,很快流產。

    由於堅持設計和製造不分家,日本半導體企業在進入2000年後業績下滑,經營艱難,迫使部分企業考慮代工。2002年,日立和三菱進行業務整合,雙方將半導體生產資源整合為代工企業,準備接收半導體訂單。

    然而,新公司成立時,兩家公司的經營層又反悔了,認為沒有生產線,日立/三菱還玩啥製造優勢啊?雙方都拒絕將半導體工廠獨立出去。美好的計劃最終以烏龍收場。

    總之,日本半導體行業的衰敗,日美貿易摩擦只是誘因,跟不上(也不想跟上)行業變化才是病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燙壞了的頭髮要怎樣修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