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往文學
-
2 # 利劍歸來31
不存在。作者盡力放棄當前所看到所處住滴社會生活家庭環境,夢幻出游到從來莫見過莫去過滴和睦平等無憂清閒之地,激情動盪,還想回去告訴更多滴人知道,來此地賞樂,足顯對現實不滿之意。
不存在。作者盡力放棄當前所看到所處住滴社會生活家庭環境,夢幻出游到從來莫見過莫去過滴和睦平等無憂清閒之地,激情動盪,還想回去告訴更多滴人知道,來此地賞樂,足顯對現實不滿之意。
我更傾向於桃源是陶淵明虛構的。但陶淵明寫作時使用了很多藝術技巧,使這個桃源看上去更像現實。
一、陶淵明的零視角:無所不知
寫武陵人違背桃源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叮囑,"詣太守,說如此",這裡陶淵明是在批判某些不守信用之人,郡守的找尋,劉子驥的加入,增添了故事情節的生動性和傳奇性,這些是這棵樹生長出來的繁枝茂葉,增添了情節的生動性和意蘊的豐富性。同時,陶淵明生逢東晉亂世,身遭鼎革之禍,詩人偏偏寫出一個特立的和平寧靜的世界,這顯然是對現實冷眼旁觀後的反動,可謂"平淡中見警策"。
總之,陶淵明以全知全能的視角來寫這個故事,不帶有作者的感情色彩,樸素中見綺麗,平淡中見警策,把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彷彿實有其人,真有其事,使得故事充滿無窮的傳奇色彩。
二、武陵人內視角:樸素中見綺麗
武陵人是整篇故事最主要的主人公,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武陵人的視角,像小說一樣描述了其溪行捕魚、誤入桃源仙境、最後重尋迷路三段故事,於樸素的語言之中見出桃花源的綺麗。
從武陵人視角來看,桃花源充滿著美麗景色,也充滿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第一段寫武陵人溪行捕魚;看見了"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源,以"忘"、"忽逢"、"甚異"、"欲窮"四個相承續的詞語生動揭示出武陵漁人意外見到桃花林的驚異神情和一連串的心理活動,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
第二段寫武陵人誤入桃源仙境;先以數語描述發現仙境經過。"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點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暗示定非尋常去處。及至透過小口狹道,寫到"豁然開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韻致。進入桃源仙境之後,先將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鳴犬吠諸景一一寫來,所見所聞,歷歷在目。然後由遠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來種作、衣著裝束和怡然自樂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園生活圖景,有一種"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畫面感。
第四段寫重尋迷路;先寫漁人在沿著來路返回途中"處處志之",暗示其有意重來。"詣太守,說如此",寫其違背桃源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叮囑。接著寫郡守和南陽劉子驥尋"桃花源"迷路未果,也再次從側面突出了武陵人心中桃花源的美麗與神秘。
三、桃花源人內視角:平淡中見警策
第三段是從桃花源人的視角來寫桃源人見到漁人的情景,描寫了桃源中人的生活環境,衣著,待客之道,言語交流,平淡的言語之中其實處處透著桃源人的警惕之心。
首先描寫武陵人誤入桃花源,桃源人由"大驚"而"問所從來",接著寫"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熱情款待武陵人,還告訴武陵人他們是為了避免秦朝戰亂,於是找個地方奪了起來,率妻子等人來此絕境,一代一代繁衍下去,現在居然都不知道外面是什麼朝代了。"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到最後臨別叮囑武陵人"不足為外人道也"。整段寫得情真意切,寫出了桃源人的熱情淳樸,作者巧妙地將"日常生活詩化",無時不刻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給人感覺就像真實的人物和場景一樣。
但從桃源人的視角來看,他們是為了避免戰亂才躲起來不願與外人接觸的,他們見到外人突然闖入桃花源,肯定會有警惕之心,這很符合邏輯,當武陵人進來之後,之所以刻意熱情招待武陵人,其目的恐怕也不是那麼簡單的。幾日後,武陵人走了,他們特意叮囑,這裡面的事不值得與外人說,可是武陵人出去後就將這事告訴了太守。他們其實早就已經知道武陵人以後會有什麼舉動,所以後來可能將桃花源遷走或是遮蔽了入口,讓被武陵人做了標記的桃花源再也不被世人找到。
總之,陶淵明透過三個敘事視角,寫出了桃花源的真實感,也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與傳奇色彩,其構思之巧妙,讓人擊節讚歎。散文就像陶淵明的詩歌風格那樣"平淡中見警策,樸素中見綺麗",擺脫了當時流行的"雕琢綺麗之風"和玄言詩風,審美意蘊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