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尺寸非常小,這就意味著它與外界接觸的表面積很小,獲得外界能量的機會就少。但是,由於細胞透過擴散作用來傳遞物質,如果細胞太大,胞體的“縱深”就會過大,導致細胞內部得不到及時且足夠的營養供應。這是一對矛盾。當然,這個矛盾並不是一定要解決,比如原核生物(細菌等)的體積數十億年來一直就是那麼小。不過假以足夠的時間,總會有生命機緣巧合地踏出那一步,從原核生物出現到真核細胞出現之間跨越了起碼20多億年,這個時間足夠了。一個個單獨的細胞要共同生活形成一個生物體,首先要確保的就是細胞之間能夠相互連線和識別,而要實現這種複雜的功能,必須依賴於附著在細胞膜上的大分子物質,例如糖基蛋白。但要對蛋白質肽鏈進行種種複雜的處理,使它們具備各種功能,這就不是原始的核糖體能夠勝任的了,必須要有一些精密的“工廠車間”,也就是細胞器。細胞器這東西很佔地方,這就要求細胞體積增大,而我們前面提到過,這會直接導致細胞從內部壞死。然而,對於體積遠比細菌龐大的真核細胞而言,它們面臨著前者不曾面對的問題,自然也有不一樣的解決手段:由於體積大,且擁有細胞器的輔助,真核細胞能調動更多的能量,積極主動地從環境中吸收和排放物質;更重要的是,它們能夠將細胞膜凹下去或凸出來,直接把物質“包起來”,然後“吞進去”或者“吐出來”,從而極大地節省了傳輸距離——而細胞膜之所以能做出這種複雜的動作,又與膜上鑲嵌的大分子物質的相互作用脫不開關係。這些大分子物質能被細胞不知疲倦地批次製造和更換,又是細胞器辛勤工作的結果。這還沒完,細胞器能夠獨立而高效地完成任務,也與胞吞胞吐作用有關,因為細胞膜能夠被“吞”入細胞內部,使得細胞器能夠擁有自己的一套生物膜系統,從而與外界相對隔離並允許大量的酶附著其上,大分子加工完畢後,又被膜包裹著“吐”到它們應在的位置。這樣,我們看到,與原核細胞一樣,真核細胞同樣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系統,只不過這個系統更加複雜。現在我們知道,真核細胞的體積普遍要比原核細胞大得多,其生物膜系統也遠比後者複雜,而且能夠互相緊密聯絡形成更大的整體。這未必是一種“進步”,但它形成了自洽的系統,並且適應了環境,於是就存續了下來。至於這個系統中,哪個因素最先出現,誰是誰的原因或結果,已經不那麼重要了。真正起作用的,還是細胞龐大的數量,以及演化的漫長時間,當然,還離不開地球長期相對穩定的環境的保障。
細胞尺寸非常小,這就意味著它與外界接觸的表面積很小,獲得外界能量的機會就少。但是,由於細胞透過擴散作用來傳遞物質,如果細胞太大,胞體的“縱深”就會過大,導致細胞內部得不到及時且足夠的營養供應。這是一對矛盾。當然,這個矛盾並不是一定要解決,比如原核生物(細菌等)的體積數十億年來一直就是那麼小。不過假以足夠的時間,總會有生命機緣巧合地踏出那一步,從原核生物出現到真核細胞出現之間跨越了起碼20多億年,這個時間足夠了。一個個單獨的細胞要共同生活形成一個生物體,首先要確保的就是細胞之間能夠相互連線和識別,而要實現這種複雜的功能,必須依賴於附著在細胞膜上的大分子物質,例如糖基蛋白。但要對蛋白質肽鏈進行種種複雜的處理,使它們具備各種功能,這就不是原始的核糖體能夠勝任的了,必須要有一些精密的“工廠車間”,也就是細胞器。細胞器這東西很佔地方,這就要求細胞體積增大,而我們前面提到過,這會直接導致細胞從內部壞死。然而,對於體積遠比細菌龐大的真核細胞而言,它們面臨著前者不曾面對的問題,自然也有不一樣的解決手段:由於體積大,且擁有細胞器的輔助,真核細胞能調動更多的能量,積極主動地從環境中吸收和排放物質;更重要的是,它們能夠將細胞膜凹下去或凸出來,直接把物質“包起來”,然後“吞進去”或者“吐出來”,從而極大地節省了傳輸距離——而細胞膜之所以能做出這種複雜的動作,又與膜上鑲嵌的大分子物質的相互作用脫不開關係。這些大分子物質能被細胞不知疲倦地批次製造和更換,又是細胞器辛勤工作的結果。這還沒完,細胞器能夠獨立而高效地完成任務,也與胞吞胞吐作用有關,因為細胞膜能夠被“吞”入細胞內部,使得細胞器能夠擁有自己的一套生物膜系統,從而與外界相對隔離並允許大量的酶附著其上,大分子加工完畢後,又被膜包裹著“吐”到它們應在的位置。這樣,我們看到,與原核細胞一樣,真核細胞同樣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系統,只不過這個系統更加複雜。現在我們知道,真核細胞的體積普遍要比原核細胞大得多,其生物膜系統也遠比後者複雜,而且能夠互相緊密聯絡形成更大的整體。這未必是一種“進步”,但它形成了自洽的系統,並且適應了環境,於是就存續了下來。至於這個系統中,哪個因素最先出現,誰是誰的原因或結果,已經不那麼重要了。真正起作用的,還是細胞龐大的數量,以及演化的漫長時間,當然,還離不開地球長期相對穩定的環境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