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家的貓叫皮蛋
-
2 # 像一陣風吹
1、安史之亂是安祿山單方面發動的,不存在裡應外合這一說。安史之亂從某方面說是必然發生的,可能說法不一樣,就是兵變規模較大的一種。盛唐前後,隨意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壞,加上唐帝國的對外擴張,募兵制是一種適應時代的選擇。募兵制早期,制度沒有那麼完善,很容易形成私人軍隊。加上戰爭的需要,地方節度使很容易擁兵自重,尾大不掉。安祿山是胡人將領,加上有野心,發動兵變幾乎是順理成章的事。安祿山後來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掌握十幾萬軍隊,在被唐玄宗猜忌返回老巢後,悍然發動兵變,向唐帝國的中心洛陽、長安地區進攻,安史之亂爆發。
2、史思明是安祿山的部下,安祿山死後,安慶緒繼位,他幹掉安慶緒後成為叛軍新的首領。安祿山和史思明長期勾結,發動了叛變,對唐帝國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
-
3 # 一年又一年106420656
安史之亂是由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的,時間: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定,長達七年零二個月,歷經三代皇帝才得以平定。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開始,是由於唐玄宗晚年不理朝政引起,因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對唐朝的經濟,文化,對外關係產生巨大影響,此後唐朝進入藩鎮割據局面,邊疆不穩,戰亂不止,老百姓再無安寧之日
嚴格的說安史之亂的爆發就是安祿山一手策劃的,安祿山造反前任平盧、范陽和河東三鎮節度使,被李隆基封為東平郡王,而造反前史思明只不過是一個平盧軍兵馬使而已,地位遠遠不能和安祿山相比,安史之亂是安祿山發動的,史思明只是參與者只是由於戰功赫赫逐漸成為叛軍二號人物,後來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史思明又殺掉安慶緒才最終成為叛軍首腦,安史之亂的叫法由此而來。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安史之亂爆發。
安史之亂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盛唐氣象徹底結束,唐朝進入衰敗期∶
一、社會混亂
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人口被大量殺戮而銳減,《舊唐書》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二、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後安史餘黨在河朔形成藩鎮割據。從此割據勢力尾大不掉,一直到唐朝滅亡而各地藩鎮卻還依舊存在。
三、唐王朝經濟惡化,剝削加重,社會矛盾進一步加劇
戰爭讓大唐人口減少至少一半,勞動力嚴重不足,朝廷及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收,使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反叛,形成唐中葉農民叛亂的高潮。這些叛亂雖說很快就被鎮壓,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四、邊疆不穩,門戶大開
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人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數十年後,約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五、經濟重心南移
安史之亂後,北民南遷的狀況越來越明顯,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 南方相對較為穩定,北方人口的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南北經濟趨於平衡。
六、西域丟失,絲綢之路斷絕
其實就歷代原王朝而言,經營西域不外乎內外兩方面的原因。就內部來說,控制了西域既可張揚國威,又保證了絲綢之路貿易的繁榮;就對外來說,控制了西域就可以牽制和削弱北方遊牧民族的勢力,並進而保障河西,隴右的安全,防止南、北兩個方向遊牧民族勢力的匯合。
安祿山起兵後不久便被兒子安慶緒殺死,後史思明又殺安慶緒自立,而史思明又被兒子史朝義殺掉,史朝義殺父稱帝后兵敗自殺,安史之亂結束,安史之亂雖然結束但是徹底將盛唐摧毀,唐朝不可避免的逐步走向衰敗乃至於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