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馭風訪友
-
2 # 星空攬夢
說起這種事我還真的遇到過,那是八九年的時候,改革開放的步代都前進了幾年了,可是那時農閒的時候沒有人打工,沒工可打。特別是秋天的時候,我們這裡是稻麥二季,秋節基本是年年豐收,家家門前的打糧場上,都是三天一場稻穀,每三天一場稻穀,可以想象農民是有多累,一季下來收的水稻都是一二萬斤,但是累點有好收成心裡也就甜了,渾身充滿著幹勁。
我記得那時候秋收忙的裡地到場上,也就是一個月不到的事就能收完,那時候對我們稻區人來說很忙。可是安徽.河南一代的人不知怎麼回事,他們一點都不忙,揹著個口袋到我們這邊來要飯。我記得七幾年的要飯的一勺稀飯也很感謝家主的善心,現在倒是好了要飯的派頭大了,張口就噯(兒)給點不,給少了還不要,還擺出生氣的樣子,說你小氣,非得用瓢挖一下才是他的心事,但是誰家也不是傻瓜,往往也就能給個半斤左右。那時節要飯的一天都有十多個,還有兩三個人成夥的,說唱幾分鐘給幾斤稻穀回頭趕下家了,我當時年輕心想他們難道家裡沒地,還是窮的萬難了呢,後來才知道,才搞明白,原來安徽.河南人有不勞而獲的習慣,喜歡在閒時背個口袋去耍飯,據說在那裡要飯的也攀比成風了,誰家出門要飯的人少反遭別人家的恥笑,誰家有五六個拿棍要飯的他家在當地都有名,有人說媳婦都方便。
我印象中那時我年輕,我們莊上五大三粗的五六個年輕人沒事正在吹牛,遠遠的就見一個四十來歲的大漢帶一個十多歲男孩,頭帶白布孝帽,來到曬穀的場面,雙雙跪下男子自稱安徽人某縣,因路過此地老婆一夜病亡,因無錢還鄉,只有父子登門求點錢財起步回家,當時眾人一聽真的萋慘,那時沒人給錢都是隨手給糧食,這家十斤,那家八斤的,一會給他裝了滿滿一大口袋,就見那大漢扛上肩的時候面露喜色,招呼不打大步的就走了,當時我看到了他的得意麵色,心裡就產生了懷疑被騙的感覺。
於是在其走後不久,我們幾個人為了探個究竟,推著腳踏車遠遠的盯著,象偵察兵一樣派一個生面孔的去看他的落腳之處。結果也就是我們相鄰生產隊的一個放鴨人家的窩棚裡,於是我們幾個人到了那裡,大漢一看到我們立馬低頭不語了,我說你這不是騙我們的好心嗎,是拿我們當傻子嗎,你五大三粗的人做行騙的勾當能算人嗎,一通話下來大漢哭了,淚水嘩嘩的,屁也不放。反倒是我不好意思訓下去了,幾個人在棚子裡邊看看都被他騙了十多袋子稻穀了。眾人十分的感嘆,有說分了他的,有說報告派出所。好人也是我壞人也是我,我回頭又勸大家放他一馬,限他明天離開。結果第二天那大漢不知是車拉人扛的,反正早早的走了,再也沒見過此人。
回覆列表
現在國家政策很好,各種社會保障也較健全,乞討者是越來越少了,但是,社會貧困階層依然存在,老來無依者依然存在。乞討在相當長的一個階段都不會消亡。處於現實原因,可能成為乞討者,屬以下幾類。
一,低收入家庭。兒女健全,無法納入低保,無法享受困難照顧。但子女普遍困難,無法盡到瞻養的義務。老年人也不想成為累贅,給子女增加負擔,又缺少自養能力。
二,沒有養老保障的老人,家人不和睦,或子女不孝,被輪落到社會無力謀生。
三,氓流。
四,把乞討當作職業,透過乞討謀利。
殘疾人乞討現在基本上沒有了,病殘人士基本享愛到國家的福利保障,生活有保證。所以,我們平時遇到的,基本上是四肢健全的乞討人。
為生活迫上了年紀的乞討者,我是十分同情的,只要見到,都會給些錢。乞討者未必是三歺無食,他們只是透過乞討,來保證生活所需。放下尊嚴而乞討,卻是情非得己,希望社會多一些同情,能提供一些邦助。你們一點善舉和良心,將給餘他人生活的希望,溫暖和邦助。
以乞討為業,以乞討謀利者,他們基本上不會直接去乞討,而是變著花樣,變相乞討,手法多種多樣,五花八門。有穿僧衣化緣的,有送字元的,有沿門賣唱的,有喝彩的,有算命的,看相的,賣假藥的等等。這些人上門,半討半要,爭多嫌少,一天下來,往往收入不菲。
討米三日羞,乞得三日捨不得丟。這類變相乞討者,不勞而獲,混淆了公眾認知,敗壞了社會道德,使人們有被欺騙和愚弄的感覺,讓人憤怒和無奈,是對社會愛心的攘櫝,是對公眾良心的過度消費,必須堅決抵制。
救困撫危,是我們的優良傳統。在國家日益繁榮的今天,人人需要發揚愛心和仁慈之心,邦助那些正在苦難中掙扎的人們,這是福報,也是功德。
愛己及人,人人都獻上一份愛,讓愛與溫暖,遍佈祖國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個角落。建設一個和諧幸福美好的社會,需要我們每個人,從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