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號颱風黃蜂5月16日形成,2號颱風鸚鵡6月14日形成之後,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地區再無新臺風出現,雖然6月之後的熱帶擾動確實出現了不少,但是最終都沒有形成颱風。
從衛星監測資料來看,如今西北太平洋地區的熱帶擾動都還有發展,同時還有一個99W颱風胚胎,但是從現有的情況來看99W成為3號颱風的可能性也降低了,就看後期反轉北上進入日本近海地區有沒有可能性。
整體上來說,99W成臺的可能性從最初機率較大,到如今機率較小,這個變化情況還是很大,並且如今已經確定了,2020年上半年也就只有這兩個颱風生成,相對往年來說,確實少了很多。
截止2020年上半年的情況來看,確實相對較少,同時我們知道今年的1號颱風形成也比較晚,6月進入到常年的活躍期,颱風生成依然非常少,就算是到了7月我們依然沒看到颱風的發展,那為何今年的颱風這麼少?說颱風少可能只能算是短時間的情況,那我們先來看看為何颱風較少。
第一個原因——2020年初期,西北太平洋地區出現了一次弱厄爾尼諾現象,這個每個人都知道,在弱厄爾尼諾現象形成之後,導致海洋區域的熱帶擾動發展受限,所以我們看到了幾個颱風胚胎的醞釀,但是最終都在快要生成的時候消失了,從而弱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了颱風發展出現了變動,所以這可能是導致颱風偏少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副熱高壓出現異常,從如今的情況我們也可以看到,副熱高壓今年表現特別不一樣,持續的“強”副熱高壓幾乎沒有給西北太平洋地區留下任何的空間,所以在熱帶擾動發展出來之後,副熱高壓直接擠壓,導致整個區間都沒有多餘的點,這也使得颱風胚胎出現最終都沒有發展成為颱風。
綜合情況來說,弱厄爾尼諾現象和副熱帶高壓是影響颱風發展的主要兩個原因,其次颱風的形成海域自然條件,生成區間等存在關係等等。所以這就導致了2020年上半年臺風較少,當然這並不能說明2020年整年的颱風會一直少下去,這個要分清楚。
如今我們看到偏少,但是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資料顯示,預計今年汛期(5-9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颱風個數較常年略偏多,登陸中國的颱風個數略偏多,強度偏強。所以至少在這幾個月份,預測的颱風是不會少的。
按照時間上來說,如今已經是7月份了,所提8月、9月可能出現爆發的情況。如果我們結合超級計算機的模擬情況來看,7月出現颱風的可能性已經不大。
如今的99W的可能性也降低了,那麼3號颱風還將持續延遲,所以我們按照預測的情況,8月、9月可能出現爆發的情況,也就是後面可能會醞釀“大風暴”。
不過氣象預測也有“失算”的時候,因為根據氣象預測資料顯示,在7月份的時候,預計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有2至3個颱風生成,其中1至2個可能登陸中國華南沿海地區。
但是從現有的情況來看,7月1個颱風出現的可能性都低了,所以7月的颱風醞釀發展變化還是較大,這也說明了如今的氣候變化情況較強。當然這也說明如今的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已經出現了大變,氣候異常已經成為了“常態化”。
當然綜合情況來說,我們也說了是氣候影響較大,那麼氣候的改變對全球風暴影響也是巨大的。
根據NOAA的預測情況顯示,隨著氣候變化加劇,我們地球面臨的風暴主要是分為“兩極”模式,一些海洋區域多,一些海洋區域少,但整體的情況是風暴會變得越來越強,產生的破壞會更大,所以這就形成了“極端性”的風暴,當然我們舉個簡單例子也可以知道。
在往年氣候情況稍微較好的時候,我們看到的風暴的等級基本都在12級左右,而如今12級就算是比較低的了,動不動風暴的強度都是達到16級或以上的強度,這也說明了什麼?科學家們預測的一點沒有錯,那就是極端性的氣候變化會更加嚴峻,除了風暴之外,其他氣候現象也是屢次重新整理記錄,這個如今身邊都可以體會到,什麼百年一遇的雨水,都是在不同地區出現。
所以綜合情況而言,如今的颱風的發展規律與氣候的關係是最密切的,這裡也再次提醒下,颱風如今偏少並不意味著後面颱風就少了,甚至可能出現大爆發的可能性,超強颱風連出都是有可能的,我們只能根據海洋區域的發展繼續關注。
2020年1號颱風黃蜂5月16日形成,2號颱風鸚鵡6月14日形成之後,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地區再無新臺風出現,雖然6月之後的熱帶擾動確實出現了不少,但是最終都沒有形成颱風。
從衛星監測資料來看,如今西北太平洋地區的熱帶擾動都還有發展,同時還有一個99W颱風胚胎,但是從現有的情況來看99W成為3號颱風的可能性也降低了,就看後期反轉北上進入日本近海地區有沒有可能性。
整體上來說,99W成臺的可能性從最初機率較大,到如今機率較小,這個變化情況還是很大,並且如今已經確定了,2020年上半年也就只有這兩個颱風生成,相對往年來說,確實少了很多。
2020年臺風為什麼這麼少?截止2020年上半年的情況來看,確實相對較少,同時我們知道今年的1號颱風形成也比較晚,6月進入到常年的活躍期,颱風生成依然非常少,就算是到了7月我們依然沒看到颱風的發展,那為何今年的颱風這麼少?說颱風少可能只能算是短時間的情況,那我們先來看看為何颱風較少。
第一個原因——2020年初期,西北太平洋地區出現了一次弱厄爾尼諾現象,這個每個人都知道,在弱厄爾尼諾現象形成之後,導致海洋區域的熱帶擾動發展受限,所以我們看到了幾個颱風胚胎的醞釀,但是最終都在快要生成的時候消失了,從而弱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了颱風發展出現了變動,所以這可能是導致颱風偏少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副熱高壓出現異常,從如今的情況我們也可以看到,副熱高壓今年表現特別不一樣,持續的“強”副熱高壓幾乎沒有給西北太平洋地區留下任何的空間,所以在熱帶擾動發展出來之後,副熱高壓直接擠壓,導致整個區間都沒有多餘的點,這也使得颱風胚胎出現最終都沒有發展成為颱風。
綜合情況來說,弱厄爾尼諾現象和副熱帶高壓是影響颱風發展的主要兩個原因,其次颱風的形成海域自然條件,生成區間等存在關係等等。所以這就導致了2020年上半年臺風較少,當然這並不能說明2020年整年的颱風會一直少下去,這個要分清楚。
今年臺風趨勢到底是什麼樣子?如今我們看到偏少,但是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資料顯示,預計今年汛期(5-9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颱風個數較常年略偏多,登陸中國的颱風個數略偏多,強度偏強。所以至少在這幾個月份,預測的颱風是不會少的。
按照時間上來說,如今已經是7月份了,所提8月、9月可能出現爆發的情況。如果我們結合超級計算機的模擬情況來看,7月出現颱風的可能性已經不大。
如今的99W的可能性也降低了,那麼3號颱風還將持續延遲,所以我們按照預測的情況,8月、9月可能出現爆發的情況,也就是後面可能會醞釀“大風暴”。
不過氣象預測也有“失算”的時候,因為根據氣象預測資料顯示,在7月份的時候,預計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有2至3個颱風生成,其中1至2個可能登陸中國華南沿海地區。
但是從現有的情況來看,7月1個颱風出現的可能性都低了,所以7月的颱風醞釀發展變化還是較大,這也說明了如今的氣候變化情況較強。當然這也說明如今的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已經出現了大變,氣候異常已經成為了“常態化”。
全球的風暴發展會是什麼趨勢?當然綜合情況來說,我們也說了是氣候影響較大,那麼氣候的改變對全球風暴影響也是巨大的。
根據NOAA的預測情況顯示,隨著氣候變化加劇,我們地球面臨的風暴主要是分為“兩極”模式,一些海洋區域多,一些海洋區域少,但整體的情況是風暴會變得越來越強,產生的破壞會更大,所以這就形成了“極端性”的風暴,當然我們舉個簡單例子也可以知道。
在往年氣候情況稍微較好的時候,我們看到的風暴的等級基本都在12級左右,而如今12級就算是比較低的了,動不動風暴的強度都是達到16級或以上的強度,這也說明了什麼?科學家們預測的一點沒有錯,那就是極端性的氣候變化會更加嚴峻,除了風暴之外,其他氣候現象也是屢次重新整理記錄,這個如今身邊都可以體會到,什麼百年一遇的雨水,都是在不同地區出現。
所以綜合情況而言,如今的颱風的發展規律與氣候的關係是最密切的,這裡也再次提醒下,颱風如今偏少並不意味著後面颱風就少了,甚至可能出現大爆發的可能性,超強颱風連出都是有可能的,我們只能根據海洋區域的發展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