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牧漁子

    岳母刺字的故事最早出現在清朝乾隆年間的小說中,在此之前的正式和野史,所有的記載中都沒有出現過岳母刺字的故事。一、岳飛的背上有刺字,但並非岳母所刺。

    寫岳飛的故事最全的歷史記載,當屬岳飛的孫子岳珂所寫的《金陀粹編》。雖然不少地方有誇大之處,但也是後人所研究岳飛所提供的第一手材料。其他史料相佐證,可以認為岳飛大部分的記載還是屬實的。岳珂寫這本書的歷史背景,是南宋朝廷為岳飛平凡之後,岳家後人為繼續弘揚岳飛的光輝形象而寫出的一本著作。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金陀粹編》中都沒有記載岳母刺字的故事。

    元朝所修訂的《宋史》中記載,岳飛當年被下獄,何鑄在審問他的過程中一直得不到想要的口供,打算對岳飛動刑,扒去衣服之後,背上露出“盡忠報國”四個大字。

    “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古代在身上刺字相當於今天的紋身,但古人可沒有今天的先進裝置和醫療條件。能在岳飛身上刺字的必須是專業工匠,岳母別說刺字了,恐怕能認得這四個字都很難。

    可見,岳飛背上有刺字是事實。但應該不是岳母所刺。否則,岳珂怎會一字不提?

    二、岳母刺字的故事在文學作品上有個演化過程,至清朝定型成今天的儒教經典故事。

    明朝成化年間的《精忠記》,嘉靖年間的《武穆精忠傳》都描述了岳飛背上刺字的故事,有描述說岳飛的背上的字是在湯陰老家花錢請工匠刺的,也有描述說是後來讓張憲刺的。這些描述都是基於宋史關於岳飛背上刺字的記載。

    後人在創作文學作品的過程中,都回去認真研讀以往的歷史史料。而岳珂的《金陀粹編》中,有岳母姚氏鼓勵兒子“從戎報國”的話,於是就成了文學作品借題發揮重要的依據。最終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現的《精忠說岳》中昇華為“岳母刺字”的經典故事,後來,《說岳全傳》評書沿用了這種說法,使其在民間廣為流傳,並逐步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

    在忠君報國所謂儒家思想的主導之下,岳母刺字變成了一種主流思想的昇華,雖然是歷史上沒有記載,但在文學作品中長盛不衰。

  • 2 # 小院之觀

    岳母刺字的故事廣為流傳,甚至被編入了課本,從最開始的“精忠報國”到現在被修正為“盡忠報國”,似乎確鑿無疑。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仔細想想,就知道是編出來的故事。小院無意對嶽武穆冒犯,但為了渲染岳飛而編出一些無中生有的故事,假使武穆再世,恐怕也不太高興。

    岳飛背上到底有沒有刺字?根據記載來看是有的,此說法出自於《宋史》:飛袒而示之背,背有舊涅‘盡忠報國’四大字”。

    宋朝風氣開放,紋個身刺個字之類的並不是什麼大事,除了臉上刺金字的囚犯,其餘文身別人並不歧視,比如《水滸傳》中的九紋龍史進,就繡得一身龍飛鳳舞,其餘好漢紋身的也不在少數。這樣看來,岳飛刺字以明心志也不算過分。

    不過即使理論上說得通,岳飛背上到底有沒有刺字,其實在今天都還有爭議。岳飛的孫子岳珂所著的《金陀粹編》中,是研究岳飛最重要的史料,其中並沒有提到岳飛刺字的內容,而岳珂所編這本書的時代背景是岳飛死後20多年的1162年,宋孝宗給岳飛平反。其孫岳珂這才編錄《金陀稡編》為爺爺辯冤。從岳珂的角度來看,當然是想拔高岳飛,這本身也無可厚非,不過這也造成了書中一些記載顯然不切合實際,有吹噓的成分,不是指責岳珂,換做小院爺爺是岳飛,估計比岳珂吹得更厲害。但即使是這樣,岳母刺字這樣能樹立岳飛形象的重要情節也未見記載,這說明什麼?是岳珂故意漏掉了嗎?

    金人稱呼岳飛為“嶽爺爺”,大呼“撼山易,憾岳家軍難”等說法都出自《金陀稡編》,要說岳母刺字這樣既孝又忠的情節被岳珂漏掉,實在無法讓人相信。要直到180多年後的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元人修的《宋史》中才出現岳飛脫衣受審時露出背上刺字的情節。有了這樣的原始素材,到了明朝才陸續出現岳飛背上刺字是工匠所刺,是其部下張憲所刺等說法,最後到了清朝,才在評書中出現岳母刺字的情節,從此流傳至今。

    而岳母刺字的說法,顯然經不起推敲,岳母本身是個普通農村婦女,到底識不識字還是個問題,更不用說刺字這樣的技術活,不是隨便什麼人就能刺的,即算不考慮傷口的感染,各方面操作的難度顯然非姚氏所能勝任。

    這個故事就如同華盛頓的櫻桃樹,砸中牛頓的蘋果一樣純屬杜撰,只是為了塑造岳飛的形象而編造的,經過《說岳全傳》等演義和如今電視劇的渲染,變得更為人盡皆知,岳飛的民族英雄地位從宋元明清到現在都無可爭議,刺字這種情節實在是可有可無,畫蛇添足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挺好》蘇明玉:被原生家庭毀掉的人,應該如何救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