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理沙龍

    如果大氣被某種物質覆蓋,那麼就會大幅度的增加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反射作用,比如在下雷雨之前,天空中佈滿了烏雲,反射了大部分的太陽輻射,使得很少有太陽輻射能夠到達地面,地面看起來猶如夜晚。不過,雷雨時的烏雲是短時間的,如果大氣層長時間被某種物質覆蓋,地表持續照射不到Sunny,對於地球的生態系統會有嚴重後果。

    上述情況,在地球的歷史上可能真的發生過,在大約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大約為10千米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撞擊產生了直徑超過100千米的隕石坑,隕石撞擊地球產生了產生了鋪天蓋地的灰塵。大量的灰塵透過大氣運動飄散到世界各地,暗無天日,遮天蔽日,導致地球終年不見Sunny,陷入低溫,綠色植物因缺乏太陽輻射而大量死亡,最終導致了恐龍的滅絕。

  • 2 # 地理那些事

    我們都知道,太陽輻射能是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在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中,有水、大氣、生物等要素,這些要素本身以及要素與要素之間是在不斷運動和變化的,其根本動能就是來源於太陽輻射。自然地理環境中的大多數運動和變化,其本質就是太陽能的如何分配、再分配和轉移,從能量的角度來看,太陽輻射就是太陽對地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貢獻,可以說沒有太陽輻射就沒有地球的一切。

    而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太陽輻射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變化的影響以及太陽輻射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無論是岩石的風化,還是地球各緯度間獲得的熱量差異,亦或是說石油、煤等礦產資源是地質年代固定了的大量的太陽輻射能等,都是直接或間接的來自於太陽輻射能,是太陽輻射對地球影響的表現。

    儘管太陽輻射能長期作用於地球,但地球的平均溫度基本上能夠維持在一個穩定的值,這與大氣的熱力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大氣的熱力作用表現為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氣保溫效應(簡稱“溫室效應”)兩個方面。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以及大氣的保溫效應主要是透過反射、吸收和散射三種方式實現的。太陽輻射在到達地面前,要穿過地球厚厚的大氣層,一部分太陽輻射被大氣直接以短波的形式反射到太空,一部分被大氣吸收和散射,只有一半左右的太陽輻射能夠到達地面。

    地面透過吸收了太陽輻射而溫度升高向外放出長波地面輻射,大氣在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同時,又以輻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由於大氣輻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因此絕大部分大氣輻射又回到地面,只有一小部分被射向了太空。

    由於大氣的熱力作用減小了地表的晝夜溫差,它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溫度使地球的向陽面不至於溫度升的太高,同時又提高了夜間的最低溫度使地球的背陽面溫度不至於下降得過,使地表的平均溫度基本上維持在15度左右,有利於生命的生存和發展,而如果溫度過高,不利於蛋白質的合成,溫度過低又會使生命過程放緩或停止。

    結合前面講的,我們再把思路轉向題主所說的假如大氣層被某種物質覆蓋地球會怎樣這個話題上。

    很顯然,如果大氣層被某種物質覆蓋了,也就相當於太陽輻射不能直接穿過大氣層到達地球,而是直接作用於這個所謂的某物質,一方面這種某物質會反射一部分短駁太陽輻射到太空,一方面這種某物質吸收了一部分太陽輻射後增溫並向外放出長波某物質輻射,而這種被放出的長波某物質輻射有一部分被射向了太空,有一部分則射向了底下的大氣層。

    但由於這種物質下方的大氣層以及大氣層底部的地表由於接收的長波某物質輻射能量較小,因此溫度是非常低的,但由於某物質的遮擋,在大氣層的保溫作用下大氣層及地表相對於某物質表層而言,晝夜溫差相對還是小得多。

    不過,由於某物質的遮擋,導致地表終年不見天日,地球上的植物光合作用將被迫停止,而夜間能夠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植物如仙人掌、紅景天、虎皮蘭、蘆薈、吊蘭等,它們所釋放的氧氣量非常非常的有限,由此會造成全球氧氣的持續減少和二氧化碳量的持續增加。

    同時,由於某物質的遮擋,地球地表不能有效獲得太陽輻射,各緯度地帶熱量差異將變得不明顯,且大氣底層的對流層大氣由於溫度變化不大對流作用不旺盛,全球性大氣環流(三圈環流)也將變得十分的微弱,海陸間的水汽迴圈也將變得十分緩慢。

    總之,地球的大氣層被某物質籠罩後,地球現有的生態系統將會被徹底打破,包括人類在內的數以百萬計的生存將受到極大的威脅(如:關於恐龍的滅絕有一種說法就是由於小行星的撞擊造成地表塵土飛揚遮天蔽日,造成植物的大量死亡,並由食物鏈中斷造成恐龍和其他生物的滅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毛線拖鞋怎麼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