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機少年
-
2 # Vision桂林
為什麼會方言的越來越少了了?我就我身邊所看到的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我們村不大,不到三十戶人家,但是也有我們村的方言。說是說我們村的方言,其實和隔壁村的方言差不多,但是也能清楚的區分。
我們鎮所有村的方言彙集成了我們鎮的方言,但我們鎮的方言隔壁鎮是能聽懂的,我們用我們的方言和隔壁鎮用他們的方言可以說是無障礙交流的,好比如說印度英語和美國英語一樣。
我們地處桂林市,桂林有桂林的地方話,有人稱其為桂北話,也有人稱之為桂柳話,而大桂林的方言被我們稱之為平話。
然後在我們還小的那些年,大概也是九幾年這樣,我們村所幾乎90%的人說的是村裡的土話,10%的人說的是平話(桂林話),因為那10%是從外面嫁進來的。當時的小孩子100%會說方言。
而就這幾年我發現,零零後有很多都不會說方言了,幾乎佔了一半,欣慰的是他們還能聽懂方言。我想了想是什麼導致這個結果:
一是教育資源好了,都是標準普通話教學,上下課同學們都用普通話交流,至少也是平話交流(桂林話)。不像我們以前,老師生氣了都會用方言罵人,一邊罵一邊打,這能不對方言記憶深刻嗎?哈哈;二是很多父母會在週末或者假期帶孩子去城裡面生活,在城裡面生活自然接觸方言就少了,一個是回到村裡用平話也能正常交流所以乾脆就放棄用方言交流了。
所以我覺得會方言的人越來越少是因為時代的變化,文化的共性融合,大家都說一樣的話,用同樣的話表達一樣的感情。能保留方言是件好事,會方言的人越來越少也是正常現象。
-
3 # 視航大西南
:有一首詩是這麼說的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鄉愁的人
大概是我內心太多愁善感了。
上了知乎才發現,原來那麼多人跟我有同樣的困擾,瞬間覺得自己還有人陪伴~
題主這個問題困擾了我10年之久,上初中之前還沒什麼感覺,隨著年齡的增長,見識的人越來越多,這個問題在我心裡越來越難以跨越~
本人土生土廣西人,但是生活的圈子卻是東北人的圈子。媽媽姥姥一家在30年前跟隨工廠從遼寧搬遷到河南,後來媽媽經人介紹認識爸爸,再後來結婚,再再後來就有了我,七歲之前爸爸長年在外打工,媽媽經常加班,所以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姥姥家度過的,因為奶奶家距離我家有40公里之遠,跟姑姑叔叔之類的親戚也很少走動,到了過年才見一次面,再加上上學也是在工廠子弟學校,學校的同學老師大都是東北人,所以在學校也是說普通話,直到初二的一次轉學,我才意識到不會說自己的方言是件特別悲哀的事情,因為轉學轉到了附近的學校,同學老師本地人,因為是在小鎮上,所以不太注重普通話教育,上課也都是方言,雖然自己聽得懂,但是並不會說,再加上性格內向,所以一整個學期都無法交流,可以說連十句話都不到,所以成績也就此下滑到倒數,從此我就踏上了“不歸路”,此處省去很多字,因此有一種想要逃離家鄉,甚至找男朋友,以後定居都拒絕本地的這種極端想法,我把我的這些想法叫做心理障礙,因為這個障礙,它實在影響了我的生活,我為此感到無比悲哀和痛苦……
-
4 # 輝煌騰達321
做父母的(特別是娶,嫁外地的),小孩出生就一直說普通話。上學工作也是普通話。然後,小孩這一代就不會說家鄉話了。大部分能聽不能說。再下一代就完全不會了。這是根本原因。有一部分人,堅持和孩子說家鄉話。(比如我,我也是娶外地的),現在我的小孩會家鄉話(客家話)和普通話。小孩和我們以及爺爺奶奶說家鄉話,和其他人多數說普通話。我的觀點是家鄉話從小開始學,一輩子丟不掉,普通話上學時自然會教。不用擔心不會說。個人觀點,歡迎指教。
-
5 # 此處吾鄉
很多人將方言的消失歸咎為普通話的推廣,我認為這是不準確的。因為方言和普通話並不是兩個相互對立的東西。
那麼,為什麼目前很多方言在逐漸消失,原因很簡單:因為不再需要了。
這裡首先就要提到,方言和普通話的作用是什麼呢,兩者的作用都是為了交流,兩者都不過是進行交流的工具。大家普遍的感覺是在農村及鄉鎮,講方言的佔絕大多數;而在城市之中,講普通話的佔絕大多數。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在農村及鄉鎮,大家自小都使用方言,利用方言相互交流完全不存在什麼障礙,因此基本不會有人去講普通話。而在城市之中,我們工作、學習和生活所接觸的人可能來自各個地區,如果大家還都使用各自的方言,那麼很大的可能就是雞同鴨講,相互之間無法交流,此時就需要有一種大家都能夠接受的且相對熟悉的語言形式——普通話,因此在城市裡大家基本都講普通話。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農村和縣城的學校推廣普通話比較難(因為不需要),而在大學裡即使沒有人強制要求講普通話,大家也會很自覺地講普通話(因為離了普通話相互交流很困難)。
隨著整個中國社會城市化程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城市,遠離了家鄉,必然的會導致各地方言的逐漸衰敗,而普通話則一枝獨秀。
若干年後,可能很多方言都會消失,這就是歷史的發展。
-
6 # 天馬行空筆傳達
其實還好吧,以前推廣普通話,現在逐漸的在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方言,而且不得不說不同地方的方言有著不同的魅力,代表著不同的歷史,大部分人在外都是普通話,回家就是家鄉話,而且在外地偶爾聽到家鄉話就感覺特別親切。
-
7 # 愛看碟戰片的小33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出門去打工,學習,或者去旅遊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在離開家鄉的地方講方言,別人也聽不懂,只能慢慢自學普通話來交流,時間久了,交流多了,慢慢就形成講普通話的習慣了,自然方言就不會說了。
-
8 # 優雅西柚C
是因為上學。從第一課起老師就教育小學生說普通話,久而久之,學生們用普通話去代了本地話,工作以後還是普通話,所以這就是不會說本地話(方言)的根本原因。
-
9 # 宋家二哥
這個問題應從幾個方面來說明:
一、從教育體制來說,國家推行的語言種類就是普通話。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很多地區居住人群,大多數都是以漢族為主。
東西南北,56個民族都要學說普通話,它即是國語也是母語。
標準、簡單、易學。不論到哪個地區,哪個民族,只要你講普通話,儘管不是多麼標準,大家還是都能聽得懂。容易勾通交流,不需要第三者來翻譯當事人的真實感情與表白。
二、老、少、邊遠山區,上了歲數的老年人,目前多數還是以說方言為主。這裡面也有諸多原因,(1)他們不經常與外界接觸,交流起來還是用地方方言,感到親切。(2)說不好普通話,怕別人笑話。
三、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隨著“一帶一路”不斷髮展,去境外經商的、跨國聯姻的越來越多,會講普通話的更是倍受關注和喜愛。外出的人都講普通話,講本地方言的逐年就會減少。
四、再過幾年,我們的普通話很有可能就會被聯合國指定為:官方首選交流語種。學說普通話是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回覆列表
從理性角度來看,方言的式微和政府主觀推普無關,其實推普工作從建國就開始有了,只是最近十幾二十年見效快,原因很簡單,方言衰敗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人口流動和融合,是異地聯姻的結果,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你要是現在去大涼山,你會發現當地人幾乎都在說自己的方言,沒幾個人會普通話,為什麼?很簡單,窮、閉塞。而越是經濟發達的地方,區域之間交流、異地戀越多,普通話被使用的頻率也就越高,人們學習和使用普通話的需求就越強,反之,使用方言的動力就越弱 。
方言最終走向何方是社會規律,並不是你想消滅就消滅,想挽救就挽救的,鄉土社會,政府想消滅方言也做不到,現代社會,政府想挽救一門冷門戲曲也沒辦法 有一集紀錄片講印第安人的,某個部落現在只有一個印第安人還會印地語,然而從來沒人跟他說,他也已經八九十歲行將就木了,那他們部族語言的消亡就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我們應該保護各地的方言。不應讓這種文化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