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下里巴人文字m

    這個問題就勾起了無限的回憶!

    父親當年離世的早,被迫輟學,只好早早出門打工,維繫生活,想用自己不寬的肩膀,能挑起生活的重擔,以減輕媽媽的負擔。

    純真的以為,遠方是黃金遍地的世界,其實完全不是你想像的那樣,處處充滿著艱辛和不易,其中的苦楚非三言兩語所能道盡,到了年終為了省錢,所以不回家過年,就在外地和小夥伴們一起度過春節,因為大家都沒有錢!

    當大年夜來臨的時候,外面萬家燈火鞭炮齊鳴,照亮了整個城市的夜空。和小夥伴們一起隨便吃了點酒菜,望著絢麗的夜空,想著遠方的家鄉好媽媽,早已溼了眼眶……

    這樣的春節後來又持續了好多年。其實慢慢你就會明白,家才是最重要的,媽媽才是最重要的!

  • 2 # 如果還有如果在一起

    第一次沒和父母過年是剛畢業到外地工作,沒能及時回家,晚上打電話給家裡,媽媽就一直說買這個買那個,自己好好吃點愛吃的,我就回答說這麼多年了都習慣了和你們一起過年,媽媽說,孩子,我們不能陪你一輩子,你要學會適應,這才是個開始,當時我心裡酸酸的,說話都哽咽了,是啊,我們在一點點長大,父母卻在慢慢變老,想著他們默默的付出,自己卻沒能是他們的驕傲,我在心裡默默的想,以後無論如何都要好好陪陪他們,尤其是過年當天,就算是飄洋過海也要盡力趕回來,和他們過一個團團圓圓的新年。

  • 3 # 文刀687

    第一次沒有和自己父母過年,很黯然,聽見外面鞭炮聲就想著父母在過年的情節,看著春晚想著和父母一起看春晚的故事,心情很低,只是默默的思念,想……

  • 4 # 放歌聲野老梁

    謝謝邀請。第一次沒和父母過年,當然心中別有一番風味:那就是失去父母愛的感覺,一種冷落孤獨感覺。作為父母子女,從小在父母庇護下,呵護中,而突然離開父母過年,那是何等滋味?不過呢,話又說回來,小鳥總是要出飛的,總不能老是在父母翅膀底下生活,隨著年齡增長,參加工作後,成家立業,要獨立生活。所以,因工作或其他原因未和父母在一起過年,也很正常;只是感覺清涼罷了。沒什麼,要活出自我,就得獨立,離開父母的溫暖,到大風大浪裡煅煉人生,那才是真生活。

  • 5 # 李梅6613

    這麼多年已經習慣了一個人過春節。和孩子也就是除夕夜一起吃個年夜飯,歡聚片刻,其餘的走親訪友,各自行動。

    小時候家裡窮,一年就兩套衣服,兩雙鞋。一套夏天穿的單衣布鞋,一套冬天的棉衣棉鞋。衣服鞋子不破,就沒有第二件,所以,我很企盼過年。只有過年,全身才能穿上新衣、新鞋、新襪,不用幹活,不用學習,和村裡的小朋友瘋玩,晚上打燈籠直到燈滅才回家。

    隨著年齡的長大,童趣的退去,戀家的情節越來越淡。由於我們家的特殊情況,我更喜歡在學校和同學們集體過年的歡樂氣氛。

    七十年代我上大學時,有一年寒假,我參加學校的文藝演出。寒假回去了二十幾天,又來校排節目,節目排好後,年前又回家呆了幾天。快過年時,又要返回學校。臨走時,我把情況告訴了父親,父親也沒說什麼,只是讓繼母給我拿點好吃的帶上。我那時還裝硬氣,說不拿了,不拿了,學校人多不夠吃。在父親的堅持下,就拿了一些核桃、柿餅、紅棗、油炸果子等吃貨。

    三十晚上,學校食堂包了美味的餃子,我拿出帶來的吃貨,大家一搶而空。那時沒有電視,也沒有春晚,聽個收音機都是奢侈。吃完飯後,我和其他未回家的同學天南海北的聊起天來,不知不覺就到了半夜,年輕人的熱情沖淡了在家過年的遺憾。在周圍村子裡的鞭炮聲中,迎來了新的一年。

    第一次沒有和父親一起過年,有遺憾,也有歡樂。

    希望現在的兒女,沒有特殊情況,最好回家和父母一起過年。一家人團團園園、高高興興過大年。

  • 6 # 商世好

    我持槍站在哨位上,目睹萬家燈火,禮花滿天,鞭炮齊鳴,我的心已經飛回到媽媽身邊。

    那一年,我們483名新兵從天府之國到北國戍守邊關。在包頭鐵路工程學校(後改為鐵路工程技術學院,現已搬遷,其址為包頭鐵路第一中學)進行新兵集訓。

    這一年的春節就是在新兵營過的,也是離開媽媽後第一次過春節。雖然在過年前團長政委到新兵營問候、送年貨,新兵各連也改善生活。但在過年時仍有不少新兵在蒙著被子哭泣。

    我沒有哭泣,因為我當時站在哨位上。看著滿天星辰,人們喜氣洋洋過大年,放鞭炮,觀彩燈,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高興。我當時的心真的飛到老家去了,也飛到媽媽的身旁。

    後來,閆維文的歌《小白楊》,唱出了軍人的心,也唱出了軍人的責任。

    每當過年時,我都會崇敬軍人,崇敬每一位還在工作的人。

    管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前世為何世?今生為何生?請問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