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關於絕妙好辭的故事: 曹操率軍路過曹娥碑,見碑上題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對楊修說:‘你能解開是什麼意思嗎?’楊修答‘可以。’曹操說:‘你先別說,待我思索片刻’。行至三十里,曹操說:‘我知道是什麼意思了’。讓楊修先說他的見解,楊修說:“‘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為‘辤’(注:辭的古寫),所謂‘絕妙好辭’也。”曹操想出來的與楊修一樣。於是感嘆說:‘我才不及,乃覺三十里’”(注:行三十里路之後才明白其意)。 關於孝女曹娥的事蹟,在南朝范曄的《後漢書•列女傳》:“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絃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溯濤迎婆娑神,溺死,不得屍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哭,晝夜不絕於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傍,為立碑焉。”後來唐代的李賢注引《會稽典錄》:“上虞長度尚弟子邯鄣淳,字子禮,時甫弱冠,而有異才,尚先使魏朗作曹娥碑,文成未出。因試使子禮為之,操筆而成,無所點定。朗嗟嘆不暇,遂毀其草。其後蔡邕又題八字曰:‘黃絹幼婦,外孫齏臼。” 曹娥投江之事,被元朝的郭居敬編入《二十四孝圖》。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國古代長篇歷史章回小說。作者一般被認為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根據歷史事實改編之小說。演義以史為據,以儒家思想為本,強調“忠義”;著重描寫戰爭,講述漢末黃巾之亂至魏、蜀漢及吳三國鼎立,到西晉統一百餘年間歷史,刻畫了眾多英雄人物。 自《三國演義》問世以來,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明代刻本有20多種,清代刻本也有70多種,在中國民間流傳甚廣。康熙二十八年,日僧湖南文山編譯出版日文字《通俗三國志》之後,北韓、日本、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英國、法國、俄國等許多國家都對《三國演義》有本國文字的譯本,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三國演義》中關於絕妙好辭的故事: 曹操率軍路過曹娥碑,見碑上題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對楊修說:‘你能解開是什麼意思嗎?’楊修答‘可以。’曹操說:‘你先別說,待我思索片刻’。行至三十里,曹操說:‘我知道是什麼意思了’。讓楊修先說他的見解,楊修說:“‘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為‘辤’(注:辭的古寫),所謂‘絕妙好辭’也。”曹操想出來的與楊修一樣。於是感嘆說:‘我才不及,乃覺三十里’”(注:行三十里路之後才明白其意)。 關於孝女曹娥的事蹟,在南朝范曄的《後漢書•列女傳》:“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絃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溯濤迎婆娑神,溺死,不得屍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哭,晝夜不絕於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傍,為立碑焉。”後來唐代的李賢注引《會稽典錄》:“上虞長度尚弟子邯鄣淳,字子禮,時甫弱冠,而有異才,尚先使魏朗作曹娥碑,文成未出。因試使子禮為之,操筆而成,無所點定。朗嗟嘆不暇,遂毀其草。其後蔡邕又題八字曰:‘黃絹幼婦,外孫齏臼。” 曹娥投江之事,被元朝的郭居敬編入《二十四孝圖》。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國古代長篇歷史章回小說。作者一般被認為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根據歷史事實改編之小說。演義以史為據,以儒家思想為本,強調“忠義”;著重描寫戰爭,講述漢末黃巾之亂至魏、蜀漢及吳三國鼎立,到西晉統一百餘年間歷史,刻畫了眾多英雄人物。 自《三國演義》問世以來,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明代刻本有20多種,清代刻本也有70多種,在中國民間流傳甚廣。康熙二十八年,日僧湖南文山編譯出版日文字《通俗三國志》之後,北韓、日本、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英國、法國、俄國等許多國家都對《三國演義》有本國文字的譯本,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