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文斯基的第一部芭蕾舞劇《火鳥》,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裡姆斯基—柯薩科夫和德彪西音樂的啟發和影響;他的第二部芭蕾舞劇《彼特魯什卡》雖然不協和音的運用十分突出,節奏強烈多變,很少看得出浪漫派或印象派的痕跡,總的來說,但該曲所體現的仍是一種溫文爾雅的精神;然而,他的第三部芭蕾舞劇《春之祭》則完全算得上是在音樂、節奏、和聲等諸多方面都與古典主義音樂切斷了聯絡的一場革命。 正因為如此,該劇1913年5月29日在法國香榭裡榭大街巴黎劇院首演時,曾引起了一場大騷動,遭到了口哨、噓聲、議論聲,甚至惡意凌辱的侵襲。而在音樂家和樂師們中間,引起的震動則比一場地震還要劇烈。面對如此帶有衝突的和絃、調性與節奏的音樂,有人表示贊同(以拉威爾為其代表),有人試圖仿效(普羅柯菲耶夫便是一例),也有人不置可否,而更多的音樂家是一種竭力反抗的態度。就連斯特拉文斯基本人,也就此轉向了“新古典主義”的音樂創作。 這部在當時被視為“洪水猛獸”的《春之祭》到底是什麼樣的音樂呢?1930年4月該劇在斯托科夫斯基指揮下由費城管弦樂團演出後,許多人對這“稀奇古怪”的音樂改變了看法,評論界也作了較為公正客觀的評論。 《春之祭》原本是作為一部交響曲來構思的,後來季亞吉列夫說服了斯特拉文斯基,把它寫成了一部芭蕾舞劇。儘管如此,這部作品通常還是以交響音樂會的形式演奏的。本曲的總譜完成於1913年3月。 整部芭蕾舞劇共分為兩大部分, 前一部分有八段,後一部分有六段。 第一部分大地的崇拜 一、引子——舞劇以獨奏大管在高音區吹出的一支陰鬱的立陶宛民間曲調開場,它那神秘的音響把我們帶到了史前時期的一座孤寂的山谷。在這裡,春天即將來臨,大地逐漸甦醒,一群男女在靜靜地沉思。(片段1) 二、大地回春;青年舞曲——這一段以模仿沉重踏步的節奏作為開始,青年們和著這種粗野的節奏而跳舞。這是“春天到來”的歡樂宣告。(片段2) 三、誘拐之舞——這是整部舞劇中最粗野、最恐怖的一段,舞蹈也是激烈而粗獷的。整個樂隊變得越來越喧鬧,不時還傳來雷鳴般的爆裂聲。 四、春之輪舞——單簧管奏起了似乎無始無終的抒情旋律,像一支牧歌,充滿了質樸的思慕之情,同時又表達出熱烈的願望。 五、對壘遊戲——一場描寫部落間戰鬥的舞蹈。在舞劇中,這是一段兩人一組的體操般的舞蹈,而樂隊則用一支受到“古怪而有力”的節奏交替支撐和推進的旋律,來為這一舞蹈伴奏。 六、長者的行列——四支法國號以不同的調性,莊嚴而有力地宣告長者的到來。這時,打擊樂器用各種節奏來作伴奏,其中還有絃樂器的顫音纏繞其間,呈現出在遠古的獻祭儀式上香菸繚繞的情景。 七、大地的崇拜——這一段僅四小節,以一個輕微而神秘的不協和和絃構成,是上一段突然剎住後的一個尾音,它與先前的轟然巨響形成鮮明的對比。 八、大地之舞——這是一段氣氛熱烈、力度與配器變化多端的音樂。當這一音樂最後上升到極度狂亂的音響時,全曲的第一部分在樂隊的沉重切分和絃音響中,以最強音結束。 第二部分獻祭 九、引子——斯特拉文斯基曾為這個引子取名為“異教徒之夜”。這段音樂描寫出獻祭前夜的沉思:長者和少女們圍坐在篝火旁,他們都沉思不語,因為要從這些少女中挑選一個作犧牲者——她將不停地跳舞,直至死去,這就是對大自然的獻祭。 十、青年人神秘的環旋舞——為表現精細效果而細分成十三個聲部的絃樂器組,奏起了一支陰沉的、懺悔似的旋律。這是青年們在舞蹈。 十一、對被選少女的頌讚——這段表現被選少女與其他少女們和男青年的兩段舞蹈。音樂節奏複雜,節拍多變。 十二、祖先的召喚——在低音單簧管和低音絃樂器低沉的長音背景下,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的一連串蠻橫和絃,令人心焦地反覆奏響。它們不時被定音鼓和低音鼓打斷,這鼓聲彷彿是在催促被選少女跳“獻祭舞”。 十三、祖先的儀式——英國管奏出一支粗野的歌,彷彿一個原始的咒語,全場為之震驚,並在這激發原始人舉行神秘祭儀的咒語聲中感到顫慄。 十四、被選少女的獻祭舞——這最後一段音樂是整個獻祭儀式的最高潮。被選少女經過前幾段音樂的催促,在彷徨以及因懼怕而神思恍惚之後,終於跳起了獻祭舞。被選少女在越來越粗野的音樂聲中,精疲力盡地倒下——她終於將自己的生命獻給了大地和春天。 這裡僅僅選錄了全劇中最為著名的第十四段音樂——被選少女的獻祭舞,其內容與風格都具有最顯著的代表性。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62802.htm
斯特拉文斯基的第一部芭蕾舞劇《火鳥》,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裡姆斯基—柯薩科夫和德彪西音樂的啟發和影響;他的第二部芭蕾舞劇《彼特魯什卡》雖然不協和音的運用十分突出,節奏強烈多變,很少看得出浪漫派或印象派的痕跡,總的來說,但該曲所體現的仍是一種溫文爾雅的精神;然而,他的第三部芭蕾舞劇《春之祭》則完全算得上是在音樂、節奏、和聲等諸多方面都與古典主義音樂切斷了聯絡的一場革命。 正因為如此,該劇1913年5月29日在法國香榭裡榭大街巴黎劇院首演時,曾引起了一場大騷動,遭到了口哨、噓聲、議論聲,甚至惡意凌辱的侵襲。而在音樂家和樂師們中間,引起的震動則比一場地震還要劇烈。面對如此帶有衝突的和絃、調性與節奏的音樂,有人表示贊同(以拉威爾為其代表),有人試圖仿效(普羅柯菲耶夫便是一例),也有人不置可否,而更多的音樂家是一種竭力反抗的態度。就連斯特拉文斯基本人,也就此轉向了“新古典主義”的音樂創作。 這部在當時被視為“洪水猛獸”的《春之祭》到底是什麼樣的音樂呢?1930年4月該劇在斯托科夫斯基指揮下由費城管弦樂團演出後,許多人對這“稀奇古怪”的音樂改變了看法,評論界也作了較為公正客觀的評論。 《春之祭》原本是作為一部交響曲來構思的,後來季亞吉列夫說服了斯特拉文斯基,把它寫成了一部芭蕾舞劇。儘管如此,這部作品通常還是以交響音樂會的形式演奏的。本曲的總譜完成於1913年3月。 整部芭蕾舞劇共分為兩大部分, 前一部分有八段,後一部分有六段。 第一部分大地的崇拜 一、引子——舞劇以獨奏大管在高音區吹出的一支陰鬱的立陶宛民間曲調開場,它那神秘的音響把我們帶到了史前時期的一座孤寂的山谷。在這裡,春天即將來臨,大地逐漸甦醒,一群男女在靜靜地沉思。(片段1) 二、大地回春;青年舞曲——這一段以模仿沉重踏步的節奏作為開始,青年們和著這種粗野的節奏而跳舞。這是“春天到來”的歡樂宣告。(片段2) 三、誘拐之舞——這是整部舞劇中最粗野、最恐怖的一段,舞蹈也是激烈而粗獷的。整個樂隊變得越來越喧鬧,不時還傳來雷鳴般的爆裂聲。 四、春之輪舞——單簧管奏起了似乎無始無終的抒情旋律,像一支牧歌,充滿了質樸的思慕之情,同時又表達出熱烈的願望。 五、對壘遊戲——一場描寫部落間戰鬥的舞蹈。在舞劇中,這是一段兩人一組的體操般的舞蹈,而樂隊則用一支受到“古怪而有力”的節奏交替支撐和推進的旋律,來為這一舞蹈伴奏。 六、長者的行列——四支法國號以不同的調性,莊嚴而有力地宣告長者的到來。這時,打擊樂器用各種節奏來作伴奏,其中還有絃樂器的顫音纏繞其間,呈現出在遠古的獻祭儀式上香菸繚繞的情景。 七、大地的崇拜——這一段僅四小節,以一個輕微而神秘的不協和和絃構成,是上一段突然剎住後的一個尾音,它與先前的轟然巨響形成鮮明的對比。 八、大地之舞——這是一段氣氛熱烈、力度與配器變化多端的音樂。當這一音樂最後上升到極度狂亂的音響時,全曲的第一部分在樂隊的沉重切分和絃音響中,以最強音結束。 第二部分獻祭 九、引子——斯特拉文斯基曾為這個引子取名為“異教徒之夜”。這段音樂描寫出獻祭前夜的沉思:長者和少女們圍坐在篝火旁,他們都沉思不語,因為要從這些少女中挑選一個作犧牲者——她將不停地跳舞,直至死去,這就是對大自然的獻祭。 十、青年人神秘的環旋舞——為表現精細效果而細分成十三個聲部的絃樂器組,奏起了一支陰沉的、懺悔似的旋律。這是青年們在舞蹈。 十一、對被選少女的頌讚——這段表現被選少女與其他少女們和男青年的兩段舞蹈。音樂節奏複雜,節拍多變。 十二、祖先的召喚——在低音單簧管和低音絃樂器低沉的長音背景下,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的一連串蠻橫和絃,令人心焦地反覆奏響。它們不時被定音鼓和低音鼓打斷,這鼓聲彷彿是在催促被選少女跳“獻祭舞”。 十三、祖先的儀式——英國管奏出一支粗野的歌,彷彿一個原始的咒語,全場為之震驚,並在這激發原始人舉行神秘祭儀的咒語聲中感到顫慄。 十四、被選少女的獻祭舞——這最後一段音樂是整個獻祭儀式的最高潮。被選少女經過前幾段音樂的催促,在彷徨以及因懼怕而神思恍惚之後,終於跳起了獻祭舞。被選少女在越來越粗野的音樂聲中,精疲力盡地倒下——她終於將自己的生命獻給了大地和春天。 這裡僅僅選錄了全劇中最為著名的第十四段音樂——被選少女的獻祭舞,其內容與風格都具有最顯著的代表性。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628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