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重看股

    其實不僅傳統百貨,任何一個行業不變革不創新的結局只有死路一條。

    我們來看看比較典型的北京天橋百貨商場。

    這家中國第一家股份公司、66歲的百貨商場遭拍賣!66歲迎來被拍賣的命運。據說至今還是0人報名,0人出價,拍賣的最後時刻,都沒有買家出手,天橋百貨最終還是以起拍價4.48億元宣告流拍。

    天橋百貨商場所在的區域曾是商業零售最繁華的地區之一,其結局是中國傳統零售型百貨商場的縮影。

    當然,近年來,這些傳統百貨也在轉型,不過,主要採用聯營出租的經營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企業沒有采購部門,不僅相比網際網路渠道多出了中間價格,還限制了百貨商場在經營能力方面的培育。與新興的商業綜合體比較,在購物體驗上全面落伍。在這種情況下,走入死衚衕無法避免。

    2018年初至今的零售業併購案中有一半與百貨業相關,傳統百貨之間、以及與網際網路企業的整合比比皆是。

    #幫主微評# 接下來,百貨業還將加速洗牌、整合,以提升行業集中度,發展多元轉型路徑。

  • 2 # 老馬奮蹄

    電商的崛起以及消費生力軍被習慣於網購的新生代取代後,傳統的大型購物中心和各種大型商場均受到強烈的衝擊,人們的購物習慣己經由實物選擇轉變為圖片選擇,連一些年歲大的人也漸漸學會並習慣了網購,隨著網購鑑管的加強以及全球物連網時代的到來,便捷的網購已如漫天巨濤般四處衝擊各大型購物中心,苟且能存活的已元氣大損苦苦掙扎,終難逃被沖垮的宿命,這是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

  • 3 # 靈獸山

    2016年開始,新零售的邏輯和模式漸漸大行其道。事實上,新零售是一種基於使用者體驗的資料驅動的泛零售,是人、貨、場重構。在本質上,新零售是對傳統零售的升級和賦能,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傳統百貨店不存在被新零售取代的情況。

    帶“傳統”二字的零售,本質是貨、場、人的邏輯,準備好商品、有地方展示、做個地推等顧客來,是坐商性質,傳統大賣場、購物中心、百貨店多存在這種問題。

    其實這幾年傳統零售都在需求突破,其中大賣場、購物中心相對轉型較快,當然轉型快並不代表成功了。

    主要是與線上電商的融合步伐加快,比如沃爾瑪與京東到家、京東與步步高,阿里與大潤發、阿里與三江購物等等,主要是線上線下雙向引流和加強門店體驗和數字化驅動。

    傳統百貨也有銀泰百貨被阿里參股的例子,先看看百貨店2018年的經營資料:

    - 百貨店銷售總額增長4.2%;- 利潤總額增長了6.4%;- 主營業務利潤增長了5.7%;- 經營面積略有增加,為2.1%;- 從業人員減少了3.1%。另外:- 2018年銷售額同比增幅超過20%的企業有9家;- 增速大於10%的企業達24家;- 2018年有58%的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 銷售額同比減少的企業達到了42%;- 其中降幅超過10%的企業有6家。

    看到這些資料,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總感覺傳統百貨要不行了,但資料還是在緩慢恢復。

    傳統百貨店多年來一直是聯營模式,無法掌控品牌商貨源渠道、庫存情況和商品價格等,缺乏自營商品,做促銷互動都很被動。不具備高效市場應變能力,無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目前傳統百貨還處於轉型期,主要方向是全渠道、併購重組、集合店、自採自銷、體驗式消費、會員營銷幾個方面。

    全渠道代表的是線上線下融合,這是大部分傳統零售再走的路,也是大趨勢;

    併購重組方向是行業集中化和向渠道上游化延伸,從而形成合力與競爭力;集合店是品牌商集合店,比如銀泰的生活選集、金鷹G·BEAUTY、百盛Parkson Beauty。品牌商集合店,比如如太平鳥、雅戈爾。以零售商的集合店為主;打造以消費者為核心的體驗式場景,比如親子、IP、文化、娛樂、餐飲、科技等元素,形成差異化,吸引消費者,刺激消費;自採自銷就是加大自營化。百貨店最大短板就是商品經營能力,多年聯營出租的經營模式,機會沒有自主的商品採購和經營能力,失去了對品牌商的控制能力,弱化了對商品和市場的理解。這在當今的零售行業是不可思議的;會員營銷已不僅是哪個業態的事了,近來說的私域流量、好市多會員制等等都是未來零售的核心。

    總之,現在的百貨店也在去“傳統”的路上,但任重道遠,這條路並不容易。從我個人的理解,百貨店其實在購物中心化,因為購物中心的體驗場景打造還是更具有侵略性。

  • 4 # 自律給我自由

    大部分已經不行了,等著什麼時候國家發現實體店的重要性,再回過頭來幫助實體店,打壓網路經濟時候再看看啥情況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剛學車,直角轉彎究竟看哪個點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