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有四: 1、出自姜姓。相傳炎帝神農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為姓。傳至西周時,有叫子牙的,因輔佐周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有太公之稱,俗稱姜太公。傳至6世孫文公呂赤,有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 2、以王父字為氏。齊惠公的兒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後裔世為高氏。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如魏時,鮮卑族有樓氏,後改高氏。十六國時,後燕皇帝慕容雲自稱為高陽氏後裔,遂改姓高,稱高雲,其後裔有改複姓為單姓,稱高氏。高麗羽真氏,後有改高氏的。南北朝時,先後有元氏和徐氏改姓為高氏。北齊文宣帝姓高名祥,當時有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隨漢姓元,因有功於北齊,高洋賜他"高"姓;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 4、以"高"字開頭的兩個字的複姓,後有改單姓"高"為氏。譬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 高姓分佈 高氏的發源地雖說在今河南省境內,但自春秋以後的高姓卻大都出自齊魯之地。戰國或秦時,高氏已自山東遷入今河北、遼寧省境。東漢時,有渤海王太守高洪定居渤海蓨(今河北省景縣)。南北朝時,有渤海郡人高歡,曾在北魏執魏政達16年之久,死後,其兒子高洋便代東魏稱帝,為北齊。京兆高氏又有與北齊同祖,初居文安(今屬河北),後遷徙到京兆。吳丹陽太守高瑞,初居廣陵,其後遷至秣陵(今屬江蘇)。高氏大批南遷始於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唐初,有高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唐僖宗時,有高鋼(河南高氏)因避"黃巢之亂"南遷入閩,為高姓入閩後的始祖。在漢末時,又有一支高氏由隴西(今屬甘肅)南遷至滇中(今屬雲南),後成為白蠻大姓。宋紹聖元年間,高升太奪取大理段氏政權,自立為王,稱大中國。傳子高太明,於聖紹三年,又將王位還給段氏,仍封為中國公,世為大理宰相,控制大理國政權,被稱為高國主。其後裔歷經元、明、清數代均為雲南土司。中國歷史上,高姓稱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齊、燕、荊南等政權。 歷史名人 高漸離:戰國末年時燕人,擅長擊築,燕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擊築,荊軻和歌。後因在築內暗藏鉛塊撲擊秦始皇,不中被殺。 高鶚:清朝文學家,漢軍鑲黃旗人,以續《紅樓夢》後40迴流世界傳名。 高翔:清代畫家,為"揚州八怪"之一。擅長山水,畫梅風格疏秀,兼能畫像。 高攀龍:曾與顧憲成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時稱"高顧",為東林黨首領之一。 高武:在中國傳統醫學上,久享聲譽,針灸之術即他所傳。 高則誠:著名戲曲家,所著《琵琶記》,對後世戲曲的發展影響深遠。 高適:唐朝詩人,與岑參齊名,並稱為"高岑"。其"邊塞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為內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克恭:元朝畫家。善畫山水、墨竹,有非凡技藝,《雲橫秀嶺》、《墨竹石坡》為其代表作。與趙孟頫齊名,時人有"南有趙魏北有高"之稱。 高汝礪:金右丞相,封壽國公。現山西省應縣人。曾對紙鈔的推行和發展起到一定作用。對金國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為人正直。 高姓 第一批姓高的人:高元、高奔戎、高渠彌 高元是歷史上最早的一位高姓人。 《呂氏春秋·勿躬》篇說:“高元作室。”高元是遠古時期人,是現在所知的歷史上第一個以“高”為氏的人。 “高元作室”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高元發明屋子。高元第一個讓人類走出穴居時代進入文明社會,他的貢獻已不僅僅是“發明家”一詞所能涵括了。 高元以後,西周時有高奔戎,春秋初年有高渠彌。他們都是最早的一批姓“高”的人。 高奔戎是周穆王的衛士。穆王去鄭圃打獵,沼澤蘆葦中有虎。高奔戎自告奮勇把老虎擒了回來。穆王大喜,命人打造一個牢籠囚虎,放在東虢地方飼養,於是“東虢”就有了“虎牢”名稱。虎牢後來改稱成皋,戰國時屬南韓。公元前249年秦伐韓,韓獻成皋給秦。秦在此設關,名“虎牢關”。關在大山上,北臨黃河,懸崖絕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楚漢戰爭時,劉邦、項羽在此鏖戰兩年半。這個地方現屬河南省滎陽汜水鎮。 高渠彌是春秋初鄭莊公大臣。莊公想任他為卿,但主管國事的首席大臣,太子反對。莊公力排眾議,任高渠彌為卿。莊公逝世,太子繼位,就是鄭昭公。高渠彌擔心昭公加害自己,就在陪昭公出獵時殺了昭公,另立國君。第二年,高渠彌陪新國君到衛國去見齊侯。齊侯和新國君有舊仇,就藉機殺了他,高渠彌也一同殞命。 高奔戎、高渠彌得“高”為氏的緣由,與高元一樣,都已無可稽考。但可以推斷的是,他們的子孫有很多就包括在今日人口眾多的高姓族群之中。
來源有四: 1、出自姜姓。相傳炎帝神農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為姓。傳至西周時,有叫子牙的,因輔佐周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有太公之稱,俗稱姜太公。傳至6世孫文公呂赤,有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 2、以王父字為氏。齊惠公的兒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後裔世為高氏。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如魏時,鮮卑族有樓氏,後改高氏。十六國時,後燕皇帝慕容雲自稱為高陽氏後裔,遂改姓高,稱高雲,其後裔有改複姓為單姓,稱高氏。高麗羽真氏,後有改高氏的。南北朝時,先後有元氏和徐氏改姓為高氏。北齊文宣帝姓高名祥,當時有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隨漢姓元,因有功於北齊,高洋賜他"高"姓;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 4、以"高"字開頭的兩個字的複姓,後有改單姓"高"為氏。譬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 高姓分佈 高氏的發源地雖說在今河南省境內,但自春秋以後的高姓卻大都出自齊魯之地。戰國或秦時,高氏已自山東遷入今河北、遼寧省境。東漢時,有渤海王太守高洪定居渤海蓨(今河北省景縣)。南北朝時,有渤海郡人高歡,曾在北魏執魏政達16年之久,死後,其兒子高洋便代東魏稱帝,為北齊。京兆高氏又有與北齊同祖,初居文安(今屬河北),後遷徙到京兆。吳丹陽太守高瑞,初居廣陵,其後遷至秣陵(今屬江蘇)。高氏大批南遷始於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唐初,有高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唐僖宗時,有高鋼(河南高氏)因避"黃巢之亂"南遷入閩,為高姓入閩後的始祖。在漢末時,又有一支高氏由隴西(今屬甘肅)南遷至滇中(今屬雲南),後成為白蠻大姓。宋紹聖元年間,高升太奪取大理段氏政權,自立為王,稱大中國。傳子高太明,於聖紹三年,又將王位還給段氏,仍封為中國公,世為大理宰相,控制大理國政權,被稱為高國主。其後裔歷經元、明、清數代均為雲南土司。中國歷史上,高姓稱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齊、燕、荊南等政權。 歷史名人 高漸離:戰國末年時燕人,擅長擊築,燕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擊築,荊軻和歌。後因在築內暗藏鉛塊撲擊秦始皇,不中被殺。 高鶚:清朝文學家,漢軍鑲黃旗人,以續《紅樓夢》後40迴流世界傳名。 高翔:清代畫家,為"揚州八怪"之一。擅長山水,畫梅風格疏秀,兼能畫像。 高攀龍:曾與顧憲成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時稱"高顧",為東林黨首領之一。 高武:在中國傳統醫學上,久享聲譽,針灸之術即他所傳。 高則誠:著名戲曲家,所著《琵琶記》,對後世戲曲的發展影響深遠。 高適:唐朝詩人,與岑參齊名,並稱為"高岑"。其"邊塞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為內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克恭:元朝畫家。善畫山水、墨竹,有非凡技藝,《雲橫秀嶺》、《墨竹石坡》為其代表作。與趙孟頫齊名,時人有"南有趙魏北有高"之稱。 高汝礪:金右丞相,封壽國公。現山西省應縣人。曾對紙鈔的推行和發展起到一定作用。對金國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為人正直。 高姓 第一批姓高的人:高元、高奔戎、高渠彌 高元是歷史上最早的一位高姓人。 《呂氏春秋·勿躬》篇說:“高元作室。”高元是遠古時期人,是現在所知的歷史上第一個以“高”為氏的人。 “高元作室”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高元發明屋子。高元第一個讓人類走出穴居時代進入文明社會,他的貢獻已不僅僅是“發明家”一詞所能涵括了。 高元以後,西周時有高奔戎,春秋初年有高渠彌。他們都是最早的一批姓“高”的人。 高奔戎是周穆王的衛士。穆王去鄭圃打獵,沼澤蘆葦中有虎。高奔戎自告奮勇把老虎擒了回來。穆王大喜,命人打造一個牢籠囚虎,放在東虢地方飼養,於是“東虢”就有了“虎牢”名稱。虎牢後來改稱成皋,戰國時屬南韓。公元前249年秦伐韓,韓獻成皋給秦。秦在此設關,名“虎牢關”。關在大山上,北臨黃河,懸崖絕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楚漢戰爭時,劉邦、項羽在此鏖戰兩年半。這個地方現屬河南省滎陽汜水鎮。 高渠彌是春秋初鄭莊公大臣。莊公想任他為卿,但主管國事的首席大臣,太子反對。莊公力排眾議,任高渠彌為卿。莊公逝世,太子繼位,就是鄭昭公。高渠彌擔心昭公加害自己,就在陪昭公出獵時殺了昭公,另立國君。第二年,高渠彌陪新國君到衛國去見齊侯。齊侯和新國君有舊仇,就藉機殺了他,高渠彌也一同殞命。 高奔戎、高渠彌得“高”為氏的緣由,與高元一樣,都已無可稽考。但可以推斷的是,他們的子孫有很多就包括在今日人口眾多的高姓族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