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雷門看影片
-
2 # 錦翼
《春秋》是孔老夫子寫的一本史書。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老夫子一生鬱郁不得志,周遊列國,但始終不售,沒有推銷出去自己的學問。
他晚年依據魯國的國史開始編撰春秋。
這是一部編年體的史書,所謂編年體就是依據時間順序來敘述。
一般開頭都是春某月 ,夏某月,秋某月,冬某月……
相比夏天和冬天。
春天和秋天更重要,許多重大的祭祀都在這兩個季節,所以就以《春秋》為題。
孔子這本書敘述言簡意賅,微言大義。
一個字就包含著褒貶的內容。
例如臣殺君,孔子就用一個弒字,表示下臣的不敬。
這就是著名的春秋筆法。
但也由於過於簡單,許多人看不明白。
導致後來出現了許多參考書。
例如《左傳》就是《春秋左氏傳》
另外還有《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這都是後人為春秋做的參考書。
《春秋》這部書開創了中國史學的傳統,後人做史,必然要稱春秋,秉筆直書就以春秋為目的。
許多人一生研讀春秋,讀出來忠義二字。
例如關羽。
孔夫子,關夫子,萬世兩夫子;修春秋,讀春秋,千古一春秋。
-
3 # 歷史壹加壹
杜預在解釋《春秋》書名時說:“春秋者,魯史記之名也,記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所以記遠近,別異同也。故史之所記,必表年以佔事,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昕記之名也。”(《春秋經傳集解序》)名為“春秋”,不過是逐年紀事,以春包夏.以秋兼冬,也就包括一年四季的大事。故而通稱“春秋”
希望有用
-
4 # 楊朱學派
孔子晚年,對魯國國史做筆削,成書為《春秋》。
《春秋》有三傳《左傳》、《穀梁傳》、《公羊傳》。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春秋》是經,《左傳》是傳。
之後的《晏子春秋》和《呂氏春秋》也命名為春秋。但與孔子無關。
虞卿著書名曰《虞子春秋》。魏齊曰:“《春秋》,孔子所以名經也。今子之書,大體談說而已。豈能名之?”虞卿反駁道:“若無孔子,豈無經乎?”魏齊以告子順。子順曰:“無傷也。晏子之書亦曰《春秋》。貴賤不嫌同名也。”
其一:呂不韋、虞卿之書並非史書。其二:將其書命名為春秋,是為扯虎皮拉大旗。
-
5 # 沅汰
上古記事之書,都名曰《春秋》。殷商時期,一年只分春、秋二季,以之紀年,周代初期仍然沿用,進而稱呼史書也用“春秋”。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史官制度。比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裡有一件青銅器名字叫“作冊般黿”的青銅器,上有銘文四行三十三字,記錄了丙申日商王至洹水,以箭射河中黿的事。銘文中提到的“作冊”又叫作“史”,就是商代設定的史官。“史”在商早期是駐守在外的武官,後來成為在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記事。西周、春秋時設定“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以及編寫史書,還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等。周代的史官分為左史和右史,左史記動,右史記言。
上古記事之書,都名曰《春秋》。殷商時期,一年只分春、秋二季,以之紀年,周代初期仍然沿用,進而稱呼史書也用“春秋”。先秦時,各個諸侯國記史之書以“春秋”為通用名,又各自有別名。如晉之史書《乘》、楚之史書《檮杌》、魯之史書《春秋》、魏之史書《竹書紀年》。後來“春秋”這個名稱氾濫開了,很多私家著述也用“春秋”來取名。如《呂氏春秋》、《晏子春秋》、《吳越春秋》等。
孔子削舊史作《春秋》,後來又口授給弟子。因為《春秋》是極簡史,所以自《春秋》之後,多有為之作“傳”者,就是解釋《春秋》的著作。《漢書*藝文志》裡提到的西漢時至少有五種闡釋《春秋》的著作很盛行:《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鄒氏傳》、《夾氏傳》。但是《鄒氏傳》和《夾氏傳》在當世就失傳了,留下後來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春秋》是魯國史書,記述的內容以魯國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的諸侯國,所以孔子修訂《春秋》時按照魯國國君在位年代紀事。
回覆列表
孔子編定春秋,寓說理於敘事之中,體現出來的褒善貶惡的政治理性,成為了後世所流傳的“春秋大義”。希望藉此提供“歷史經驗”,警戒後人。這個東西后來人們稱之為“春秋筆法”。《春秋》面世之後,世間有無數“微言大義”的論者,更有眾多“成仁取義”的志士,讓歷代“亂臣賊子”為之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