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龍在天8

    謝友熱約,

    要問古代人夏天怎麼過,其實我也不知道,但我想,憑藉先民的聰明才智。防暑避熱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據早在《詩經.七月》中,就有“鑿冰沖沖”窖儲度夏的記載,至到清朝,王公貴族仍然是用水冬天製成冰塊夏天享用。至於平民百性,根據地理條件,則憑藉山洞涵窯避暑納涼。隨著社會的發展後來貴族一把團扇,平民一把蒲扇,算是有了煽風的工具了。至於古代是不是沒有現在熱的問題?我從古詩詞中尋蹤覓跡,可見一斑。

    唐朝白居易一首(觀刈麥)其中有幾句是: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柳宗元的(夏夜酷熱蹬西樓)也有:

    火晶燥露滋,野靜停風威。探湯汲陰井,煬灶開重扉。

      憑闌久彷徨,流汗不可揮。莫辯亭毒意,仰訴璿與璣。

    看來此時的氣候還是非常炎熱的。

    到了宗朝,詩人王令又曾寫到,

      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翅飛上山。

      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幹。

    這河干海竭之景,更是把悍和熱寫到了極至。

    到了明朝,作家施耐庵在(水滸)中有詩為證。

    赤日炎炎似火燒》(明·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日月輪迴,山河不變。就不一一舉例做證。

    面對茫茫宇宙,朝代更替。只是彈指一揮間的事,最起馬現在的氣侯和溫度和春秋以後沒有根本的差別。只於以前由於本人才疏學淺,無從考證。大家就權作借題賞詩吧。

  • 2 # 梅里一了

    謝邀,古時的天可能與現在差不多的熱,除了幾個所謂小冰川紀偏涼一些外,如我生活的城市,曾經號稱三大火爐之一,年少時,也就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漢江入長江口就曾冰封過,九十年代後就連下雪都是稀奇的事情。但是古時的地卻肯定比現在涼爽,原因是諾大中國也稱得上地廣人稀,植被豐富,華人口過億也就是清代中後期的事情。地廣人稀,森林密佈,易於太陽熱輻射的轉換和風雨氣候審的調節,地氣就會消解很大一部分暑氣,加上古人的智慧,度夏可以說內外兼治,首先是建築座北朝南,冬暖夏涼,還有專門用於消夏的建築,亭臺軒榭等,在結構上如我們到徽州見到的古民居,高牆深院,門大窗小,中有天井,陰涼可人。皇宮之中還有冰窯,冬藏夏用等等。日常器具也有一套消夏的傢什,如竹床瓷枕,石膏枕等,更有一套防暑降溫的飲食養生辦法,粥,綠豆湯,涼茶等,沒有現代城市,高樓佇立,熱島效應,地處亞熱帶溫帶的中國夏天並不難過,有空翻翻古詩,特別是明清筆記小說如四大名著即可瞭解大概。這裡就不引用了。當然對於田間勞作的農戶,七月流火,仍是異常的煎熬。

  • 3 # 雲峰1113

    謝謝隔門望佛詩友的熱情邀答,至於古代人的夏天怎麼過,我想現代人是不會知道的。我個人認為那時的夏天可能沒有現在熱,理由是,那時科技不甚發達,原子,電氣等好多會代來熱量的產業基本沒有,人口數量和現在相比也少好多,自然環境沒有遭到人為破壞,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那時的夏天不會比現在熱。以上個人觀點。對不起,謝過了。

  • 4 # 天師卡贊

    這個話題其實非常有趣,從中國歷史的長河看,氣候與文明發展,甚至是朝代的更替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總體來看,古代的夏天與現在幾乎無異,平均氣溫比現在要低1~2℃而已,但是對於人的感受非常有限,也就是說,該熱還是真的熱,當然了,古人的妙招也是有的,下面就部分內容介紹一下:

    1、涼蓆+扇+草帽。這個即便是在現在,也是最輕便同時節能環保的降溫方式了,草蓆在很早就已經會編織並使用,主要也是保證人睡覺的時候,下墊面清涼、舒適,而像大大小小的扇子,應用就更多了,舉個簡單的例子,夏季中的皇宮,電視裡大家肯定都見過,皇帝身後兩邊有專人扇扇子,目的就是起到電風扇的效果,另外,地裡幹活的農民,草帽同樣少不了。

    3、植物驅蚊。除了氣溫高以外,另一個苦惱就是蚊蟲多,當然了,古人總結經驗,也發現了用艾草、焚香等方式來驅蚊,效果近似於現在的蚊香。

    4、特殊場所。這個有點類似現在重慶的防空洞避暑,古人自然沒有防空洞,但是會尋找一些山洞、水域或者地窖、涼亭等來消暑避夏,只要氣溫略低幾攝氏度,那麼就可以有“天然空調”的結果,所以古代很多大宅,都要有水,還要修一個涼亭。

    綜上,現在人避暑的方法相對比較簡單,就是空調,這樣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能源的消耗和環境的汙染,公共場所沒有辦法,自己在家,還是從節約用電開始做起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許多企業不願意招當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