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今古

    概述

    河陰之變後梁武帝浪費問鼎中原的良機在於當時扶持了無用之人,正是這一次走眼讓梁武帝失去了了問鼎中原的機會。下面我們來分析下:

    第一

    講到河陰之變,我們就不得不提到北魏的六鎮之亂,在當時當權者的不作為下遇到了大規模的饑荒,這使得六鎮百姓起義,而當時北魏的胡太后與皇帝之間互相奪權的情況下疑似殺了孝明帝元詡,選擇了3歲的元釗為皇帝,從而導致亂的開始。

    第二

    北魏的動亂讓隔壁的南梁可高興了,這完全是瞌睡來了有人送枕頭,北魏大亂,讓國力大損,很多北魏的貴族選擇南逃,這讓梁武帝高興壞了,不費有任何代價的就擴張了疆土。這時候梁武帝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麼來讓北魏更亂,最後決定給北魏送回去一位皇帝——元顥。

    元顥是什麼人了?

    獻文帝之孫,北海平王長子,孝文帝之侄。梁武帝讓元顥回去的意思就是讓其權利相爭,起到分化瓦解北魏的目的。在正常的情況下北魏基本上就會因為內鬥而最後被消亡,這時候眼光的重要性出現了,梁武帝選擇的元顥這個人難成大器。在元顥入主洛陽後,縱情享樂,而投奔元顥的兵人也是軍紀混亂,從而失了民心,失敗的種子在此被埋下。

    第三

    這裡有一位南梁重要人物陳慶之,字子云,漢族,義興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人,南北朝時期南梁名將。由於元顥的快速潰敗,讓陳慶之太深入敵地,反而讓陳慶之陷入絕境,在北魏腹地讓梁軍基本就剩陳慶之一人獨自逃回了南梁,這一次讓南梁在前面取得問鼎中原的優勢蕩然無存。

    結語

    綜合來說,爾朱榮造成的河陰之變,是北魏分裂的開始,同時也是給南梁創造了問鼎中原的機局勢,但梁武帝的眼光出錯,扶持的元顥太不中用,快速衰敗讓大好的局面全面崩盤,這也讓南梁失去了一次問鼎中原的絕佳機會。

  • 2 # 青史雜論

    “河陰之變”(528年)是北魏權臣爾朱榮發動的旨在消滅原有北魏皇族勳貴,重新建立朝堂秩序,以達到最終掌握北魏大權的目的屠殺行動。

    在此變故之後,北魏大臣幾乎被屠戮殆盡,各路義軍揭竿而起,各地藩王也為自保紛紛向南投降南梁,北魏各地幾乎陷於崩潰狀態。

    那麼為何此時梁武帝沒有趁機一舉統一北方,終結兩百多年的南北分裂呢,青史君認為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爾朱榮攜久勝之威

    爾朱榮,作為“河陰之變”的策劃者,起家自北魏末年,此時天下紛爭不斷,兵戈四起。憑藉自己的酋長身份和當時北魏文帝的賞識,快速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所向披靡。

    北魏六鎮,作為當時北魏戰力最強的藩鎮,本是防備北方契丹入侵。後因遭受不公起兵造反,最後便是被爾朱榮帶兵鎮壓,其戰力之強可見一斑。

    此外,經過不斷招攬人才,當時名將諸如高歡、宇文泰、侯景等人更是紛紛投入其麾下效命,在此時若梁武帝大舉北伐,勝算恐怕不大。

    二、南梁新經大敗

    其實在河陰之變前南梁曾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北伐行為,但結果均以大敗告終。

    1.公元505年,蕭衍便派弟弟蕭宏率軍北伐,無奈蕭宏膽小怯懦逡巡不前,後更是在臨戰之前秘密逃跑,導致軍隊群龍無首瞬間崩潰,僅互相踩踏致死者便有5萬多人。

    2.公元514年,蕭衍又有意攻打壽陽,無奈天降大雨河水暴漲,致使南梁軍民十餘萬人葬身於洪水之中。

    在這兩次北伐中,南梁均是一矢未發便傷亡慘重,此時再次北伐恐怕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

    三、北魏太子的求助

    在投降南梁的諸多藩王之中,便有當時的北魏太子元灝。

    作為北魏國君的未來繼承人,元灝自知留在北魏即使不被葛榮等人的義軍所殺,也早晚會被爾朱榮所害。走投無路之際,元灝不得已投靠梁武帝蕭衍。

    二人一見面元灝便痛哭流涕,向蕭衍細數爾朱榮的種種暴行,並請求蕭衍助自己返回北魏登基稱帝。

    此事對南梁來說自然是再好不過,與其大啟戰端揮師北伐,不如藉助元灝之名扶植起一個傀儡政權,未來北方之事再緩緩圖之也未嘗不可。於是便有了隨後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白袍將軍”陳慶之北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款VV7有什麼地方升級了?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