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憂草2775
-
2 # 太極健身
貌似是個經絡特別敏感,我不是個中醫,但我知道作為一個普通人不要去做太過專業的穴位治療,包括按摩,氣功,作為一個非專業人士,就做做簡單不出偏的治療、按摩等,要灸就灸肚臍,關元,命門,足三裡這些強壯穴位,如果還是特別敏感,那最好什麼都不做才好。
-
3 # 養生匯BR
艾灸出汗好還是不出汗好?
艾灸出汗好,但出汗太多對身體不好。
艾灸出汗是一種正常反應,如果身體感覺良好,或者覺得很爽,那這種出汗對人體有很多好處,可以不用擔心,艾灸的過程中適當飲用溫開水,及時補充體液即可。
但是,如果灸後大汗淋漓,而且第二天有虛弱的表現,就說明有問題了,可能艾灸的量和時間太過了。這個時候,最好有應對方案來調理。
因為中醫講“血汗同源”,汗液是人體最寶貴的精華所轉化的。出汗過多,人體容易造成津液虧損,比如肺結核、陰虛患者經常會有盜汗、自汗症狀,而這類人多有虛症,常常引發很多慢性疾病。古代人比武,輸贏的標準是先出汗的那個人就輸了。
灸出汗說明什麼:
1、在艾火的作用下,熱力會使燻烤部位的毛細血管擴張,血液流動加速,面板會出現潮紅。通常艾灸後潮紅與出汗會同時出現。如果用灸盒或者灸筒艾灸穴位,面板潮紅如果伴有水氣,摸起來感覺溼潤,說明灸的量足了。
2、灸後出汗部位不同,是因為每個人毒素排出的路徑都不同的原因,一般毒素會從最虛弱的地方排出來。艾灸後每個人的症狀不同,出汗的部位也不同,有的人是胸前出汗,有的人是全身出汗,而有的人是後背出汗。有的人則是灸的時間長了,艾灸的部位容易出汗。艾灸部位出汗,是病邪在找出路,患處出汗如果比別處多,是好事,說明寒溼在這裡找到了通路。
3、艾灸後出汗,是在排寒氣和體內溼氣。有些人灸後出的汗粘粘的,這時排出的多是溼氣;而有些人出的汗就像水,或者摸起來涼涼的感覺,這時排出的多半是寒氣。
4、陽虛比較嚴重的人,剛施灸的前些天很少出汗,之後才慢慢地出汗。這是因為灸了一段時間後,正氣足了,排汗功能恢復正常,外邪才慢慢通過汗液排出,這就是陽氣不斷提升的表現。
5、如果艾灸出汗,自我感覺很好,表示邪去症安,是好現象。艾灸的過程中適當飲用溫開水,及時補充體液即可。
艾灸出汗太多怎麼調?
1、有些人剛開始艾灸不出汗,大約10~30天后開始出汗,這和正氣需要循序漸進恢復有重要的關係,此時可以加強對足陽明胃經的按摩和刮痧,同時繼續艾灸足三裡、三陰交等穴,以提高脾胃的吸收功能,增強轉化氣血的能力。培補正氣,增強排除外邪的能力。
2、要儘量避免前面所說的因操作不當導致的,比如說艾灸量過大、捂得太多。
3、配穴的時候要儘量配合太溪、足三裡等下焦、滋陰的穴位,特別適合那些陰虛的、上火下寒的人群。
4、最好配合補血、健脾的食物,比如說山藥、小米、紅棗等補氣養血的食物,防止身體太過虛弱。
結語:上面我們討論了艾灸時出汗好還是不出汗好的問題。艾灸作為一種中國傳統中醫一種治療疾病的手段之一,中間的學問可是大著呢!艾灸,中醫鍼灸療法中的灸法,點燃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燻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灸法的運用當起源於人類掌握用火之後,時間亦在石器時代。艾灸產生於中國遠古時代,因為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並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並用,故稱為鍼灸。簡單來講就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回覆列表
十四經脈,在最早春秋時期,是古醫典籍(內經)中有記載,以主要為臟腑經絡,中醫辨證施治所用。沒有針炙的醫學理論。針炙興盛時期是在七十年代,是現代開闢的新醫學,另樹一幟,與中醫學無關。現代對針炙能夠做到,醫術爐火純青的少之又少。都是半路出家,模稜兩可,針炙拔罐手法掌握不當,其後果難測,應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