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史員外郎
-
2 # 雲談青史
以科舉制度成熟的明代為例,進京趕考的舉子是參加禮部舉行的會試,而參加會試並不是所有讀書人可以參加,需要具有舉人功名。
科舉考試分為四個級別,童生試、鄉試、鄉試、會試、殿試。
其中童生試又分為縣試、府試、院試。這是最基礎的科舉考試,任何沒有科舉功名的讀書人都可以參加,一路透過縣試、府試、院試,才成為生員,也就是俗稱的秀才。
秀才是最基礎的科舉功名,取得秀才後,還得在提學官舉行的科試中,名列前等,才有資格參加鄉試。
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鄉試屬於大考,重視度遠超童生試,主考通常由中央指派主考。參加的考試的秀才,在鄉試中舉後,那就真正成為地方鄉紳,《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就是中了舉才翻身,受人尊敬,立刻有錢有房。
成為舉人後,便可以赴京參加會試。
會試也是三年一考,俗稱“春闈大比”,透過的舉人就成為貢士,隨後去皇宮內參加殿試。
殿試不黜落士子,僅根據考試的策論優劣,排名次。只要通過了會試,就成為進士,味著這身官身就有了。
所以,有些影視劇上一個士子連童生試和鄉試都沒考,直接就赴京考科舉,這是不正確的,赴京趕考的考生考的是進士,必須得是舉人,不然先回老家一步步考上來再說。
-
3 # 榮耀歷史
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要好好說一下中國的科舉制度,下面以成熟的明朝科舉為例:
科舉是中國古代人們偉大的發明!它給底層的老百姓提供了向上的通道,保證了社會的穩定。
科舉全稱叫“分科取士”,我們一般談的科舉是隋朝開始出現的“進士科”。
科舉考試是一套完整制度,和現在的中考、高考一樣,科舉考試總共分六級,從低到高依次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前三場稱為小三關,後三場稱為大三關。
縣試:可以算是入學考試,保證你認識字,讀過儒家經典,考試地點是在各縣,由知縣大老爺主考,取中的名額也是由知縣定,縣試每年都會舉辦;
府試:顧名思義,由知府主考,考點設在各州府,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取中名額由知府定,同樣是每年一場;
院試:相當於中考,明朝全國十三個行省自主出卷,由各省提學官(即教育廳廳長)監考,取中名額也是他來定,考試地點當然是在省城,每3年考2場,在這場考試中存活下來的就被稱為秀才;
鄉試:主考官由朝廷任命,一般都是翰林等飽學之士,考試地點也是在省城,但是每3年一場,時間也固定在8月,所以稱為“秋闈”,如果再闖過這一關,那麼你就是舉人大老爺了,你有權利去做官了;
會試:由禮部主辦,明朝時期的會試主考官通常由皇帝指定的內閣閣老擔任,鄉試的次年春天在京城舉辦,俗稱“春闈”,這一關才是題目中所說的進京趕考!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哦,一定是通過了鄉試的舉人!這一關通過了就是貢士!
殿試:科舉最後一關,緊接這當年會試舉辦,當科所有錄取的進士只要不犯錯誤全部參加。殿試由皇帝主考,親自出題,考試地點是在金鑾殿,這場考試不會淘汰,只是給所有的進士排名次,第一榜三人,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以上就是科舉的完整流程,考慮到古代交通不便,通訊不便,所以入京考試一次很不容易,邊遠地區的要提前一兩年出發,有的沒有考中直接在京城住下,因為等他在路上的時間剛好下一場會試。
-
4 # 觸控世界的新疆玉
古代不向現在,沒人逼你,只有求取功名(現在叫公務員)的人才會去考!古代人沒有現代的多元化經濟,考公務員光宗彥祖,所以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回覆列表
這個題目已經向我們傳達一個資訊 “上京趕考”,這就代表著學子已經通過了本省的鄉試,能夠參加京師科考的學子在明清時代就已經是舉人了。成為舉人,就必須進京參加考試了,這是為什麼呢!
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
從上可知鄉試只是定在八月,時間和地點全國並不統一,只要參加本省考試透過就是舉人。但是會試確是全國統一考試,時間地點是全國統一的,全國舉人必須在京師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