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給大家播報的主題是:一隻小羊兒引發的中國最早的幼兒教育機構。
教育是民族的靈魂,蒙學教育是教育的基礎。
中國教育源遠流長,中國幼兒教育由來久遠。
那麼,什麼是中國最早的幼兒教育機構呢?
中國最早的幼兒教育機構,不是陳鶴琴1923年在南京創辦的鼓樓幼稚園,不是陳嘉庚1919年在廈門創辦的集美幼稚園,不是張之洞1903年(光緒29年)在武昌創立的幼稚園,不是嚴修1902年在天津家中開設的“嚴氏女塾”,不是晚晴理學大師唐鑑在貴州創辦的“及幼堂”,不是清朝1662年於北京廣渠門內創辦的“京師育嬰堂”,也不是古時候的學塾、村學和蒙學機構,也不是南宋1247年于都城臨安官辦的孤兒院“慈幼局”,也不是東漢鄧綏suí119年在京師洛陽創辦的“邸dǐ第”,也不是公元前11世紀西周宮廷的教育機構“孺子室”……
中國最早的幼兒教育機構,究竟是什麼呢?
北京果雪兒學前國學教育告訴您,中國最早的幼兒教育機構,與一隻小羊兒有關。
久遠的羊兒看過來,看過來,這裡的人兒很期待。
接下來,就讓我們具體瞭解下:中國最早的幼兒教育機構,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為什麼說與一隻小羊兒有關係呢?
我們先來看一個漢字,“庠”xiáng。
庠,羊聲,古老的小羊兒呼之欲出;“廣”(廣字旁),與房屋有關,在廣袤的大地上留下來人類的痕跡。
庠者養也,“庠”的本義,就是養羊的地方,就是羊圈juàn,把一隻只小羊兒圈juàn養了來。
科學研究表明,距今約5600至5000年前,中國最早的家養綿羊出現在甘肅和青海一帶,然後逐步由黃河上游地區向東傳播;至少4000年前,陶寺遺址的先民就掌握了剪羊毛的技術。
《禮記·明堂位》中記載:“米廩lǐn,有虞yú氏之庠xiáng也;序,夏后氏之序也;瞽gǔ宗,殷學也;頖pàn宮,周學也。”
敬請大家注意這段話,大意是說,米凜,是有虞氏時候的學校;序,是夏代的學校;瞽宗,是殷代的學校;頖宮,是周代的學校。
顯而易見,有虞氏,早於夏商周三代。作為黃帝的曾孫,堯的前任,有虞氏承前啟後,這裡代表的應該是中國原始社會後期、上古時代、五帝時期,約公元前2700年之後。
這段話中出現的“庠”字,意思已經從家畜飼養的場所,變成了學校的名稱。
同樣的意思,也出現在了《三禮義宗》中,“虞氏之學名庠”,“庠”字就是教育的地方、教育的機構,確鑿無疑了。
另外,《說文》中講,“庠,禮官養老處也”。
明確指出,作為教育機構的“庠”,由知識經驗都比較豐富的老人掌管,一方面作為自己養老的地方,一方面擔負著教育下一代的任務。
《孟子》中講“庠者養也”,這裡的“養”,不僅僅是指老年的教師在“庠”裡“養”老,還應該包括教師在“庠”裡“養”育、教育學生。
《禮記·王制》中介紹得更加具體了,“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
鄭玄的《注》給予了進一步的闡釋,指出:“上庠右學,大學也。下庠左學,小學也。”
作為教育機構的“庠”,有了“上庠”“下庠”的區分,承擔了“大學”“小學”不同的教學任務。
這裡的“小學”,最初的意思指的就是最初級的學校。只不過基於多方面原因,當時的幼兒入學年齡劃分,與今天略有差異。
基於以上的考察,可以認定,大約公元前2700年左右,中國就已經有了幼兒教育大致固定的場所、教師、機構名稱。而這些,都是基於“庠”,由一隻只小羊兒引發而來。
原始社會後期的幼兒“庠”式教育,大致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個人生存生活的勞動教育、個人與集體的思想道德教育、基於氏族部落的軍事體育教育。
原始社會後期的幼兒“庠”式教育,大致具有三個特點:“長zhǎng者”為主要教師、圈juàn養為主要教育方式、生活經驗為主要教育內容。
近代學人林紓shū說:“強國之基在養蒙,兒童智慧須開爽,方能凌駕於人上。”
大致意思是講,國家富強的基礎在培養兒童,兒童的智慧要豁達爽朗,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這句話講出了蒙學教育的重要性。
自“庠”式教育以來,中國幼兒教育的發展,算起來近5000年的歷史了。
在新時代的今天,撫古追今,撫古惜今,包括果雪兒學前國學教育在內,我們更要做好幼兒教育這篇大文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夯實幼兒教育的基礎。
今天,我給大家播報的主題是:一隻小羊兒引發的中國最早的幼兒教育機構。
教育是民族的靈魂,蒙學教育是教育的基礎。
中國教育源遠流長,中國幼兒教育由來久遠。
那麼,什麼是中國最早的幼兒教育機構呢?
中國最早的幼兒教育機構,不是陳鶴琴1923年在南京創辦的鼓樓幼稚園,不是陳嘉庚1919年在廈門創辦的集美幼稚園,不是張之洞1903年(光緒29年)在武昌創立的幼稚園,不是嚴修1902年在天津家中開設的“嚴氏女塾”,不是晚晴理學大師唐鑑在貴州創辦的“及幼堂”,不是清朝1662年於北京廣渠門內創辦的“京師育嬰堂”,也不是古時候的學塾、村學和蒙學機構,也不是南宋1247年于都城臨安官辦的孤兒院“慈幼局”,也不是東漢鄧綏suí119年在京師洛陽創辦的“邸dǐ第”,也不是公元前11世紀西周宮廷的教育機構“孺子室”……
中國最早的幼兒教育機構,究竟是什麼呢?
北京果雪兒學前國學教育告訴您,中國最早的幼兒教育機構,與一隻小羊兒有關。
久遠的羊兒看過來,看過來,這裡的人兒很期待。
接下來,就讓我們具體瞭解下:中國最早的幼兒教育機構,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為什麼說與一隻小羊兒有關係呢?
我們先來看一個漢字,“庠”xiáng。
庠,羊聲,古老的小羊兒呼之欲出;“廣”(廣字旁),與房屋有關,在廣袤的大地上留下來人類的痕跡。
庠者養也,“庠”的本義,就是養羊的地方,就是羊圈juàn,把一隻只小羊兒圈juàn養了來。
科學研究表明,距今約5600至5000年前,中國最早的家養綿羊出現在甘肅和青海一帶,然後逐步由黃河上游地區向東傳播;至少4000年前,陶寺遺址的先民就掌握了剪羊毛的技術。
《禮記·明堂位》中記載:“米廩lǐn,有虞yú氏之庠xiáng也;序,夏后氏之序也;瞽gǔ宗,殷學也;頖pàn宮,周學也。”
敬請大家注意這段話,大意是說,米凜,是有虞氏時候的學校;序,是夏代的學校;瞽宗,是殷代的學校;頖宮,是周代的學校。
顯而易見,有虞氏,早於夏商周三代。作為黃帝的曾孫,堯的前任,有虞氏承前啟後,這裡代表的應該是中國原始社會後期、上古時代、五帝時期,約公元前2700年之後。
這段話中出現的“庠”字,意思已經從家畜飼養的場所,變成了學校的名稱。
同樣的意思,也出現在了《三禮義宗》中,“虞氏之學名庠”,“庠”字就是教育的地方、教育的機構,確鑿無疑了。
另外,《說文》中講,“庠,禮官養老處也”。
明確指出,作為教育機構的“庠”,由知識經驗都比較豐富的老人掌管,一方面作為自己養老的地方,一方面擔負著教育下一代的任務。
《孟子》中講“庠者養也”,這裡的“養”,不僅僅是指老年的教師在“庠”裡“養”老,還應該包括教師在“庠”裡“養”育、教育學生。
《禮記·王制》中介紹得更加具體了,“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
鄭玄的《注》給予了進一步的闡釋,指出:“上庠右學,大學也。下庠左學,小學也。”
作為教育機構的“庠”,有了“上庠”“下庠”的區分,承擔了“大學”“小學”不同的教學任務。
這裡的“小學”,最初的意思指的就是最初級的學校。只不過基於多方面原因,當時的幼兒入學年齡劃分,與今天略有差異。
基於以上的考察,可以認定,大約公元前2700年左右,中國就已經有了幼兒教育大致固定的場所、教師、機構名稱。而這些,都是基於“庠”,由一隻只小羊兒引發而來。
原始社會後期的幼兒“庠”式教育,大致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個人生存生活的勞動教育、個人與集體的思想道德教育、基於氏族部落的軍事體育教育。
原始社會後期的幼兒“庠”式教育,大致具有三個特點:“長zhǎng者”為主要教師、圈juàn養為主要教育方式、生活經驗為主要教育內容。
近代學人林紓shū說:“強國之基在養蒙,兒童智慧須開爽,方能凌駕於人上。”
大致意思是講,國家富強的基礎在培養兒童,兒童的智慧要豁達爽朗,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這句話講出了蒙學教育的重要性。
自“庠”式教育以來,中國幼兒教育的發展,算起來近5000年的歷史了。
在新時代的今天,撫古追今,撫古惜今,包括果雪兒學前國學教育在內,我們更要做好幼兒教育這篇大文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夯實幼兒教育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