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查無實據ko

    江西吉州窯在今江西省吉安縣永和 鎮,建於晚唐而盛於南宋,生產青釉、綠釉、黑釉和白釉等瓷器,是南宋較大的窯 場之一"。吉州窯黑軸瓷很有名,與建蜜黑 釉瓷的燒造技術不相上下。吉州窯黑釉瓷的特點是:(1) 釉色黑釉有油滴、兔毫、玳瑁、鷓鴣 斑、木葉、剪紙等著名釉色。吉州窯器的 黑釉閃現出濃淡不一的褐色,與釉色純黑、不帶褐色的建窯器不同。(2) 器型產品豐富,有罐、瓶、壺、碗、 盞、碟、缽、盆、粉盒、鼎爐、漏斗等許 多種。不像建陽窯以生產茶盞為主。(3) 工藝吉州窯黑釉瓷在工藝上與建窯有許 多不同,如吉州窯黑釉兔毫盞的胎骨多呈灰白色或糙米色。剪紙貼花、彩繪剔花、 灑釉印花等技法為吉州窯特有,紋飾多種 多樣,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吉州窯採用 疊燒法,而建窯未見有疊燒現象。(4) 底款器底多印有“吉”“記”“山”等字 樣的,表明作坊主或工匠的標記。

  • 2 # spades13

    正確寫法應該為“兔毫盞"宋代飲茶用盞之一。造型為敞口,深腹,汪圈足。因胎厚色黑,部分茶盞底部刻印有"供御"或"進貢"字樣。它的胎體厚實、堅緻,色呈淺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盞為主。瓷器的釉面顏色紺黑如漆,溫潤晶瑩,釉面上佈滿密集的筋脈狀白褐色紋飾,猶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樣細,閃閃發光。宋人記載:宋徽宗趙佶:"盞以青綠為上,兔毫為上。"蘇東坡在《送南屏謙師》衝雲:"道人繞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乎;忽驚午盞兔毫斑,打出春甕鵝兒酒。"楊萬里有"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鳴雪兔毫霜"之說。北宋蔡襄《茶錄》載:"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L之久,熱難冷,最為妥用,出他處者皆不及也。吉州窯的兔毫釉茶盞,造型較之木葉紋裝飾的斗笠碗有所不同,它口較小,腹深,盞壁微弧向生伸張,盞唇部有一道圈形凹邊。這不僅是為造型的美觀而設計的,這道凹邊,猶如水桶中的內圈,使器中茶水不易淌出,盈實的盞體飽滿中顯端莊,觀其釉色,外壁沉凝穩厚的黑釉與內壁毫條狀釉色的豐富變化相得益彰。兔毫的紋峰頗有序列,是很合規矩的,猛看上去似乎是相當整齊劃一,像條狀的多方連續圖案,如果沒有大體上的整齊劃一,則人們也下會聯想到兔毫。_但在兔毫這種規矩、序列、統一之中,卻又有一種形狀和色調上的隨意性,毫峰參羞不齊,釉面在銀紫色的統一中產生微妙變化,既是人工作用的結果,又不完全是人所能把但的現象。我們現在很難判定,宋代陶工們究竟是先有兔毫意念,在此意念趨動下有意創造兔毫的效果呢?還是某種條件下燒出了這形狀的紋樣,故而起名,或許兼而有之。兔毫釉可以具象為兔毫,但決不僅僅是毛茸茸的兔毛就能包括的全部效果,兔毫釉在抽象中蘊藏形似,絲絲銀針,似乎是猛然間立於江河畔,千萬水流徐徐淌過。迎面射來,直衝著你,進射刺目的感覺異樣強烈,又似乎是在漆黑的夜空中,星的軌跡清晰出現在天際,或偶爾流露出數條火焰,產生了靜止中的動感,總之,是你記憶中遇見過的,有印象的,卻又一時想不起確切的畫面。兔毫盔釉色出現形如兔毛的變幻,是燒成中由於溫度高低變化,而促使釉中鐵質元素帶到了釉層表面,釉面流動,富含鐵質的成分流成了細細條紋,冷卻時便從中析出赤鐵礦小晶體,從而在黑釉中滲出瞭如毫毛一般的鐵鏽色和銀白色條紋。這是變異中的凝固,它的流動感賦予了黑釉茶盞深邃的靈性,這種靈性不知撩起過多少文人的詩韻情懷。蘇軾的送南屏謙詩句:“道人繞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忽驚午盞兔毛斑,打出春甕鵝兒酒。”(《四部叢刊》本《天門文字禪》卷八,十一頁)是對美的驚奇,驚奇於“兔毫”如雨絲霏霏,如焰火升落。而黃山谷雲:“兔毫金絲寶碗,松鳳蟹眼新湯。”蔡襄試茶詩曰:“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明萬曆甕齋刊本《蔡忠惠》文集卷二)這裡的紫甌的紫是種醬色,與定窯的紫定也同樣是醬色釉一樣。詩是對美的讚許,讚許變化與凝靜相互轉換的美麗畫面。陶工們把一種具象畫面捕捉住,裝飾在與日相伴的飲茶器皿上,這是多麼愜意而又新奇的創造。宋徽宗《大觀茶論》載:“盞色以青黑為貴,兔毫為上。”(順治三年浙江委宛山堂本,《說郛》;九十三)可見當時的人們對這種金絲寶碗的鐘愛。《方興勝覽》也有記載:“鬥試之法,以水痕先退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故較勝負曰一水,兩水。茶色白,入黑盞,水痕易驗,兔毫盞之所以為貴也。”由於宋人的青睞,當時福建、江西、四川、山西等地瓷窯都燒造過兔毫盞,但以建陽窯、建安窯、吉州窯為一時之冠,吉州窯兔毫盞較之建陽窯器有釉薄而體厚之別,這宜於茶水久熱,而造型上又具有鬥坡碗的雛形,這樣兔毫紋進跳的效果得到了加強放大而特別明顯。這似乎是無意,還是無意中藏有意,把技法用到了令人渾然不察的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歲讀三年級的男孩,做作業拖拉,又不專心,大家有什麼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