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泱泱大國,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各地的婚禮習俗各不相同,很多好玩的婚禮習俗到現在以後消失殆盡了,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中國各個民族都有哪些好玩的婚禮習俗。 婚禮習俗--漢族 訂婚前要請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訂婚時,由男方給女方一些財物作“訂禮”,結婚時女方也要帶給男家很多財物,叫“陪嫁”。 舉行婚禮那天,新郎要坐上禮車或花轎,到女家去“迎親”,禮車或花轎前邊有樂隊。新娘被迎進男家後,要參拜天地和父母。禮畢,新婚夫妻入洞房。這時男家設宴款待前來賀喜的親朋。有的地方還有鬧洞房、聽壁腳的習慣。 查日子:漢族婚姻風俗。又稱報日子。流行於中國多數地區。農村議婚訂婚的一個步驟。男女青年相識瞭解後,稟告父母,託媒溝通,男方給女方送彩禮,然後定婚期。 中國古代漢族婚姻風俗。即成婚後三、六、七、九、十日或滿月,女婿攜禮品,隨新娘返回孃家,拜謁妻子子的父母及親屬。自親迎始的成婿之禮,至此完成。此俗起於上古,泛稱“歸寧”,為婚後回家探視父母之意。後世各地名稱不一,宋代稱“拜門”,清代北方稱“雙回門”,南方稱“會親”,河北某些地區稱“喚姑爺”,杭州稱“回郎”。近代通鮑在婚後第三天,又稱“三朝回門”。此為婚事的最後一項儀式,有女兒不忘父母養育之恩賜,女婿感謝岳父母及新婚夫婦恩愛和美等意義,一般,女家皆設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長陪飲。新婚夫婦或當日返回,或留住數日,若留住時,則不同宿一室。 婚禮習俗--僳僳族 僳僳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處或靠山倚水之地,很少與其他民族通婚。締結婚婚的就是本氏族內的人,但不是同一家族內的人。雖然這些地方曾遺存原始的轉房習俗,但為數很少,演變的也快。普遍的婚姻形式就是一夫一妻制,且遵循男娶女嫁、幼兒與父母同住的習俗。 舉行婚禮時,男女雙方家庭宴請賓客,迎親隊伍帶酒、饅頭、豬肉和象徵著光明和松明往女方家,隊伍中必須有舅舅和媒人。到女方家後,迎親者邀眾對歌跳舞,形成一種熱鬧的氣氛。次日,新娘離家,多由母親陪送,送親隊伍相隨,有有還邊走邊歌,在男方家門口又要隔門對歌。新人進門,拜認公婆。此後歡宴賓客,到晚上,就在院中燒燃箐火。村人圍火歌舞,常常酒酣歌暢,舞樂人樂,不知夜深。 婚禮習俗--北韓族 北韓族十分重視人生儀禮中的冠、婚、喪、葬四大儀禮。青年男女只有舉行過冠笄之禮後,才可以選擇配偶。託媒說親也嚴格按納彩、問名、納吉、納幣(納徵)、請期、親迎六禮程式進行。親迎時的儀禮先在女家舉行。 北韓族舉行婚禮時,新郎要身穿禮服,接受囑咐,辭別父母,親自騎馬到女方家去迎親。一路上,有一位手捧雙雁的“雁使”,走在迎親隊伍的最前邊。迎親者到了新娘家,要舉行一系列儀式。其中有一項儀式是在“新郎房”前舉行的。 通往“新郎房”的路上鋪著毯子,伴郎交給新郎一把繫有白綢子的扇子,雁夫將木雁放在毯子上,要求新郎用扇子把木雁推向臺階。如果不小心推翻了木雁,就會受到人們的譏笑。北韓族的推雁儀式和六禮習俗一樣,是一種古俗。它用象徵儀式,祝新郎新娘像大雁一樣白頭偕老。 婚禮習俗--滿族 滿族婚禮婚禮既帶有本民族濃厚的特點,又融合了不少漢民族的風俗禮節,一般地講要經過以下程式:訂婚:滿族青年男女訂婚有兩種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長是熟人或朋友,相互瞭解,有意做親,便託媒人給子女許訂終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種是男女雙方互不認識,託媒人為子女訂婚,並由媒人轉交雙方的“門戶貼”,開具雙方的旗佐、履歷、姓氏、三代。此外,還要互相檢驗生辰八字。 婚禮習俗--土家族 婚禮別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時要唱“哭嫁歌”,送親時姑娘和母親唱“發轎歌”,新婚夫婦進了洞房,歌手就唱“賀喜歌”和“拜客歌”。湘西南瑤族有“搶親”風俗,新郎去迎親時,新娘避之,新郎追趕,如此往復3次,才算成婚。據說這樣結成的夫妻,能夠互敬互愛,白頭到老。 婚禮習俗--傣族 傣族“開門節”即陽曆10月15日後,才能舉行婚禮,婚禮十分熱鬧而隆重。婚禮開始前,新婚夫婦要先到佛寺拜佛,祈還求吉祥幸福,白頭到老。之後,在女方家竹樓上舉行婚禮,雙雙在並坐在婚禮桌前,接受德高望重的長者的祝福。桌上擺著送給女方的衣、筒裙、銀器、長刀、煮熟的雞、米酒、糯米飯、紅糖、芭蕉、鹽巴、白線等。 祝福後,新人要去搶酒盅裡的檳榔葉,據說誰先搶到誰就會在將來的家庭居於主導地位。之後,婚禮主持人要為男左女右跪在面前的新人拴線,從男方左肩一直圍到女方右肩,再拿起兩束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白線象徵純潔,拴線意味著把他們的心拴在一起,婚禮儀式就算結束了。之後,便開始婚宴,在贊哈(歌手)的歌聲中,開懷暢飲,人們不時發出“水、水、水”的歡呼,頻頻舉杯向新人祝福。
中國是泱泱大國,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各地的婚禮習俗各不相同,很多好玩的婚禮習俗到現在以後消失殆盡了,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中國各個民族都有哪些好玩的婚禮習俗。 婚禮習俗--漢族 訂婚前要請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訂婚時,由男方給女方一些財物作“訂禮”,結婚時女方也要帶給男家很多財物,叫“陪嫁”。 舉行婚禮那天,新郎要坐上禮車或花轎,到女家去“迎親”,禮車或花轎前邊有樂隊。新娘被迎進男家後,要參拜天地和父母。禮畢,新婚夫妻入洞房。這時男家設宴款待前來賀喜的親朋。有的地方還有鬧洞房、聽壁腳的習慣。 查日子:漢族婚姻風俗。又稱報日子。流行於中國多數地區。農村議婚訂婚的一個步驟。男女青年相識瞭解後,稟告父母,託媒溝通,男方給女方送彩禮,然後定婚期。 中國古代漢族婚姻風俗。即成婚後三、六、七、九、十日或滿月,女婿攜禮品,隨新娘返回孃家,拜謁妻子子的父母及親屬。自親迎始的成婿之禮,至此完成。此俗起於上古,泛稱“歸寧”,為婚後回家探視父母之意。後世各地名稱不一,宋代稱“拜門”,清代北方稱“雙回門”,南方稱“會親”,河北某些地區稱“喚姑爺”,杭州稱“回郎”。近代通鮑在婚後第三天,又稱“三朝回門”。此為婚事的最後一項儀式,有女兒不忘父母養育之恩賜,女婿感謝岳父母及新婚夫婦恩愛和美等意義,一般,女家皆設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長陪飲。新婚夫婦或當日返回,或留住數日,若留住時,則不同宿一室。 婚禮習俗--僳僳族 僳僳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處或靠山倚水之地,很少與其他民族通婚。締結婚婚的就是本氏族內的人,但不是同一家族內的人。雖然這些地方曾遺存原始的轉房習俗,但為數很少,演變的也快。普遍的婚姻形式就是一夫一妻制,且遵循男娶女嫁、幼兒與父母同住的習俗。 舉行婚禮時,男女雙方家庭宴請賓客,迎親隊伍帶酒、饅頭、豬肉和象徵著光明和松明往女方家,隊伍中必須有舅舅和媒人。到女方家後,迎親者邀眾對歌跳舞,形成一種熱鬧的氣氛。次日,新娘離家,多由母親陪送,送親隊伍相隨,有有還邊走邊歌,在男方家門口又要隔門對歌。新人進門,拜認公婆。此後歡宴賓客,到晚上,就在院中燒燃箐火。村人圍火歌舞,常常酒酣歌暢,舞樂人樂,不知夜深。 婚禮習俗--北韓族 北韓族十分重視人生儀禮中的冠、婚、喪、葬四大儀禮。青年男女只有舉行過冠笄之禮後,才可以選擇配偶。託媒說親也嚴格按納彩、問名、納吉、納幣(納徵)、請期、親迎六禮程式進行。親迎時的儀禮先在女家舉行。 北韓族舉行婚禮時,新郎要身穿禮服,接受囑咐,辭別父母,親自騎馬到女方家去迎親。一路上,有一位手捧雙雁的“雁使”,走在迎親隊伍的最前邊。迎親者到了新娘家,要舉行一系列儀式。其中有一項儀式是在“新郎房”前舉行的。 通往“新郎房”的路上鋪著毯子,伴郎交給新郎一把繫有白綢子的扇子,雁夫將木雁放在毯子上,要求新郎用扇子把木雁推向臺階。如果不小心推翻了木雁,就會受到人們的譏笑。北韓族的推雁儀式和六禮習俗一樣,是一種古俗。它用象徵儀式,祝新郎新娘像大雁一樣白頭偕老。 婚禮習俗--滿族 滿族婚禮婚禮既帶有本民族濃厚的特點,又融合了不少漢民族的風俗禮節,一般地講要經過以下程式:訂婚:滿族青年男女訂婚有兩種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長是熟人或朋友,相互瞭解,有意做親,便託媒人給子女許訂終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種是男女雙方互不認識,託媒人為子女訂婚,並由媒人轉交雙方的“門戶貼”,開具雙方的旗佐、履歷、姓氏、三代。此外,還要互相檢驗生辰八字。 婚禮習俗--土家族 婚禮別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時要唱“哭嫁歌”,送親時姑娘和母親唱“發轎歌”,新婚夫婦進了洞房,歌手就唱“賀喜歌”和“拜客歌”。湘西南瑤族有“搶親”風俗,新郎去迎親時,新娘避之,新郎追趕,如此往復3次,才算成婚。據說這樣結成的夫妻,能夠互敬互愛,白頭到老。 婚禮習俗--傣族 傣族“開門節”即陽曆10月15日後,才能舉行婚禮,婚禮十分熱鬧而隆重。婚禮開始前,新婚夫婦要先到佛寺拜佛,祈還求吉祥幸福,白頭到老。之後,在女方家竹樓上舉行婚禮,雙雙在並坐在婚禮桌前,接受德高望重的長者的祝福。桌上擺著送給女方的衣、筒裙、銀器、長刀、煮熟的雞、米酒、糯米飯、紅糖、芭蕉、鹽巴、白線等。 祝福後,新人要去搶酒盅裡的檳榔葉,據說誰先搶到誰就會在將來的家庭居於主導地位。之後,婚禮主持人要為男左女右跪在面前的新人拴線,從男方左肩一直圍到女方右肩,再拿起兩束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白線象徵純潔,拴線意味著把他們的心拴在一起,婚禮儀式就算結束了。之後,便開始婚宴,在贊哈(歌手)的歌聲中,開懷暢飲,人們不時發出“水、水、水”的歡呼,頻頻舉杯向新人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