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舉知

    譚嗣同的父親不是不去救他?而是譚嗣同不讓他爹救他!

    譚嗣同於高官貴族之家,他的父親是封疆大吏,在他二十幾歲時,他就考上進士了,但是他的志向不在於去做官,自己一生的榮華富貴,他考取功名也是為了了卻他父親的心願,這並不是他的本心,譚嗣同喜歡舞刀弄槍,仗劍走天下,更喜歡打抱不平,結交天下義士,其中就有大刀王五是他的好朋友,眼裡容不得沙子的人!

    其實我覺得譚嗣同這個人和魯迅先生很像,不畏強權,不怕生死,看淡名利富貴金錢,一心只為喚醒愚昧無知的華人,不再沉睡和無知!

    戊戌變法失敗,慈禧逮捕以康有為譚嗣同為首的變法之人,這時的康有為勸譚嗣同去日本躲一躲,但是他卻說古今中外變法,哪有不流血的就成功的,他要用他的鮮血來為這次變法祭旗帶路開頭,喚醒愚昧無知的華人!他的父親在之前也勸過他,想讓他的兒子和他一樣為官一方,但是他和他父親的理想抱負不一樣,說白了就是價值觀不同,無法走到一起,後來變法失敗他父親讓他出去躲躲,但是他一心赴死,誰也無法攔住!死後收屍還是他江湖上的朋友大刀王五給他收的屍,最後留下,

    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望門投止思張檢,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兩首絕命詩

    其實我挺佩服譚嗣同的,一個從小生在錦衣玉食富貴官宦之家,溫柔鄉長大的人,又考取功名官職的人,卻最終要拋棄這一切,一心去鬧革命,看淡名利生死富貴,一心慷慨就義!你說你佩服嗎?

  • 2 # 秉燭讀春秋

    譚嗣同是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是光緒皇帝最信任的人,南海聖人康有為的大弟子。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領導的戊戌變法最終失敗,慈禧太后派兵拘捕了主要變法者。

    本來譚有機會逃走,但是他放棄了逃生的機會,他要用一腔熱血喚起民眾變法的信心和決心

    (戊戌六君子)

    他被捕入獄後,大俠大刀王五孤身入獄去救譚,在獄中譚拒絕了王五的營救,他對王五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意思是說:各國變法都要流血,而中國卻沒有聽說誰為了變法而流血,這是中國不能昌盛的原因,就讓我做變法第一個流血的人吧!

    王五隻好含淚而去,譚嗣同揮筆在獄中寫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詩句。

    別說王五不能說服譚和自己一起逃走,當初清兵去府上拘捕譚時,他的妻子讓他馬上跳窗逃走,他對妻子說:“你要好好保重,照顧好後人”。

    妻子說你快跑吧,咱還沒有孩子。譚嗣同一怔,接著說道:“沒有孩子更好,有孩子多一個受苦的又有什麼用呢?”

    大家看到了吧?此時譚嗣同已決心殉法,任誰也改變不了他的主意。

    譚嗣同是湖南瀏陽人,出生於豪門世家,他的父親譚繼洵是清朝高官,官至光祿大夫、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

    兒子被殺後,父親譚繼洵傷心不已,含淚揮筆寫了一副輓聯:謠風遍萬國九州,無非是罵;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挽長子譚嗣同。

    這時有人產生了疑問,譚嗣同被砍頭,他的父親身為高官,為什麼只寫一副輓聯而不去救兒子呢?

    首先說明一點,沒有哪個當父親的願意看著兒子去死,譚繼洵想救兒子但他無能為力,說實話他還不如王五有能力、有本事去救譚嗣同。

    譚繼洵雖然是清朝的高官,但是沒有慈禧的命令,他能調動一兵一將嗎?再者說了,他的兒子成了囚犯,慈禧能不對他進行監視嗎?譚繼洵稍有反常舉動就會被拿下,這毋庸置疑。

    從另一面來說,大刀王五和兒媳婦勸譚嗣同的事,譚繼洵肯定知道。

    兒子抱著必死的決心,任何人動搖不了他堅定的信念,這時候當父親的也沒有辦法改變兒子的想法,與其添亂不如成全兒子的大義行為,雖然很殘忍。

    總的來說,譚繼洵沒有能力救兒子,我覺得他也沒有這個膽量,那時候的文人都講究忠君愛國,當時人們也不認為戊戌六君子是為國捐軀,六君子被殺後,京城的老百姓還對他們吐唾沫,說他們是大逆不道的奸臣。

    譚繼洵當然知道兒子是為了大清為了光緒而死。在當時慈禧的政治高壓下,他也不敢出面救兒子,只是在家裡寫了一副輓聯。

    說實話,別說譚繼洵救兒子,他就是兒子被殺後夾著尾巴做官都不能,大家想一想,慈禧怎麼會讓一個欽犯的父親朝中為官呢?

    譚嗣同被殺後,父親譚繼洵被連坐被革職,令回原籍,交地方官管束,沒過多久,譚繼洵憂懼而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魚死了魚缸如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