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有所思

    傳世經典無年少,自行其是亂編書。

    我支援這種“嗤之以鼻”,並且僅代表個人對這種將經典詩詞胡亂編入教科書持強烈的反對和嘲諷態度。

    《江南》一詩堪稱神品,返璞歸真之代表作,然而這種最高境界的詩詞對於學生來說根本讀不出其中的美來。

    在學生眼裡看來,這哪裡是詩,明明是順口溜,而且還是不押韻的順口溜,要韻律無韻律,要含蓄無含蓄,要詞彙無詞彙,如此簡單,自己也能寫得出來嘛!

    其實不然,讀出這首詩中的妙處,需要積累,不僅是文化上的,還是審美上的,更是哲學上的,甚至是技巧上的。

    編書者們把少年兒章根本體會不到的詩詞終點放在他們面前,這就相當於從他們的書桌中拿出新華字典,放入一本王羲之的十七貼。

    坑孩子坑到如此境界,真是服了!

    憑凡而論,為中小學課文選擇古詩應當有幾個標準,其一要具體化,抽象的不要,其二是有畫面感,馬上可以聯想到一種場景或活動,其三要押韻,這裡的押韻是指按現代漢字讀音依然押韻的詩作,如此一來便可以產生一種音律之美。

    比如春眠,登鸛鵲樓,伊州歌,秋夜寄丘員外,尋隱者不遇都是適合少兒的古詩。

    近幾年來,教育課本領域興起一個極為討厭的風氣,就是這些編輯動不動就要刷一下存在感,彷彿不修改一下課文就顯示不出我正在工作,顯示不出我做出了業績,顯示不出我沒有光吃飯不幹活,彷彿前人編輯的課文存在多大錯誤一般。顯示不出他們有多高明一般!

    沒有錯,就不必改。

    何況改得如此面目全非,令人生厭!

    把《貓和老鼠》拿走,換上《美學論》,這幫人真的是刷出了存在感,自以為是,自命不凡,自作聰明。

    救救孩子!——魯迅

  • 2 # 桃之夭夭老牛

    小學一年級上冊的古詩教學,幾經修改,成了現在的樣子。

    現行人教版語文第一冊裡首先出現的是“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蘆花總不見。”這是放在《語文園地·一》裡的詩句,沒有題目,也沒有作者。據說這是鄭板橋的《詠雪》。第一次出現題目和作者的是傳統篇目駱賓王《詠鵝》,是在《語文園地·一》裡。

    唯一出現在“課文”裡的古詩是漢樂府《江南》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第一冊的古詩還有《畫》(王維),選在《識字》欄目裡,《憫農》(李紳),選在《語文園地·五》,《古朗月行(節選)》(李白)選在《語文園地·六》裡,《風》(李嶠)選在《語文園地·八》裡。

    全書共選擇七首古詩詞,大部分出自唐詩。僅有一首選進“課文”裡。可見編者對《江南》情有獨鍾。

    這是一首樂府詩,是民歌。這首民歌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迴旋反覆的音調,優美雋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調,勾勒了一幅明麗美妙的圖畫:碧綠的荷葉,蓮葉下歡快戲耍的魚兒,還有那水面上小船裡採蓮的壯男俊女的歌喉,秀麗的江南風光!寧靜而又生動的場景,確實是一首好詩。但是從啟蒙來說,這就不合適了,因為它違背了詩的基本原則,就是它不押韻。

    詩的本質就是押韻,現在詩歌納入了幼兒園的教育範疇,幼兒園老師講的最多的詩的基礎知識就是詩要押韻,並且告訴孩子,句末的韻母相同就是押韻。但是上小學的第一首課文裡的詩就不押韻,你讓孩子怎麼想呢

    有人說不要按唐詩的標準看待古詩。他們煞有其事地說。詩歌本身就是用來唱的,不是像古代其它文學作品一樣是朗讀的,所以詩的範圍很廣泛,他們就是錯誤理解了詩歌的含義和涵蓋內容。

    而《江南》就是民歌常用的唱法,這種語言方式恰恰是民歌一直使用的表達感情手法。不是所有詩歌都要嚴格遵循格律和所謂押韻的。

    他們的結論是不是所有的詩都要押韻,當然也可以,但是把一首例外的詩放在啟蒙第一課,合理嗎?

    還有人說,從文化學的角度,我們又會發現這是一首情歌,它隱含著青年男女相互嬉戲,追逐愛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魚兒,在蓮葉之間游來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進青紗帳”?

    這種隱含的男女之間的愛情,即使再美,有必要要一年級的孩子理解嗎?

    第一冊的七首詩無論哪一首放在“課文”裡都比《江南》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強大腦》三個女嘉賓,為何只有韓雪不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