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516171479585

    一、

    劉備再一次遭遇失敗,這次他選擇了投奔荊州劉表。劉表提防他,讓劉備屯守新野,在此一待就是八年,但不變的仍是那份不屈人下的雄心。

    他上廁所時看到腿上長滿肉,不禁流淚感嘆:“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這時候的劉備已經47歲了,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失敗,但他沒有放棄。

    可能是他至今還沒忘記,昔日在桃花園中,與兄弟們一起許下的諾言。

    二、

    諸葛亮即將再次離開成都,踏上漫漫北伐路。相比上一次的北伐,這次他少了幾許慷慨激昂,多了幾絲無奈與茫然。但不變的仍是那份“聽天命,盡人事”的執著。

    他在對劉禪的上表中說到:“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這時候的諸葛亮48歲,軍務勞頓使他沒有了年輕時的意氣風發,可他沒有放棄。

    可能是他至今還沒忘記,昔日在白帝城中,彌留之際的先帝對他深情的囑託。

    三、

    姜維仍舊不死心,可如今的局勢越來越不樂觀。鄧艾兵臨城下,劉禪豎起降幡。志未滅而國不再,臣欲戰而主先降,悲涼莫過於此,但不變的仍是他那份復國的使命感!

    他在給劉禪的密奏裡說道:“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這時候的姜維62歲,北伐了11次,但他沒有放棄。

    可能是他至今還沒忘記,昔日五丈原中,老丞相離世時為他拋下一個期望的眼神。

    將史書中這三句話放在一起看,瞬間讓我動容。劉備沒有“統一天下”,諸葛沒有“還於舊都”,姜維也沒有“復安社稷”。他們不是成功者,但誰也不敢否認他們是英雄。《三國演義》的作者很巧妙的將這三個人作為貫穿小說的主線。我覺得作者所推崇的不是某家皇帝,某個政權,而是這份大義為己任、自強不息的精神,將這份精神融入歷史,使原來枯燥文字瞬變得蕩氣迴腸,歷久彌新。

    中華民族不缺乏成功的英雄,但受到推崇的往往是那些失敗的英雄,敗走麥城的關羽,遺恨風波的岳飛,哀嘆零丁的文丞相,皆是如此。從古老的神話故事中也能窺測端倪,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夸父追日……他們不是成功的人,也不是投機的人。但那又怎樣?他們有個更響亮的名號——永不放棄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財會主要學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