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落子開新局

    哈哈,這個問題有意思。

    古代髮型沒有電視劇那麼好看,真相笑哭你……

    首先,不是假髮。他們不捨得,也不敢剪掉自己的頭髮,哪來的假髮呀?人工製造技術又不夠。古代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根深蒂固,而且歷朝歷代都是以孝治天下的,剪頭髮就是不孝啊,這是道德汙點。

    普通百姓的髮型肯定沒有電視劇裡那麼複雜,那麼整齊。選最近的清朝,有真實照片的來看。

  • 2 # 魔神玉修羅

    古代髮髻大部分是真的,也有假的。清朝的慈禧太后的兩鬢和後腦就貼的假髮片。假髮原來是上層女性的飾物,可以做出更加複雜的髮髻,在春秋時就已經盛行了。古代的假髮有用鬢毛做的,也有用真人頭髮做的。真頭髮的來源通常是被行刑的犯人,和賣發度日的窮人。《世說新語》記載陶侃少年家貧,母親湛氏“頭髮委地,下為二鬢,賣得數斛米。”不過也有為頭髮而殺人的,漢朝宮中對假髮的需求量大,有些官吏強行砍下人頭取發,《太平御覽》引《林邑記》述,朱崖(今屬海南島)人多長髮,當地郡守貪婪殘暴,把婦女的頭顱割下來收取頭髮製造假髮。

  • 3 # 盛說紛紜

    個人觀點,我認為古人的高發髻用假髮做的應該很少,絕大部分都是真發!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古人推崇儒家思想,儒家經典中有這樣一句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古代的男人女人從小到大都是不剪頭髮的,他們認為剪頭髮是不合禮儀的。所以我認為古人的高發髻是真頭髮。只是現代人拍出來的影視劇用的是假髮。

    二、即使會有很少一部分人天生就掉頭髮或者沒有頭髮,這些人是需要帶假髮的,那這些假髮是怎麼來的?其實古人的假髮也都是用真頭髮做成的,但是獲取頭髮的途徑少而且難,其一是窮得土都吃不起的人只有靠賣頭髮了,但也不會全部剪了賣掉,其二是犯人被剃下來的頭髮,可想而知獲得做假髮的原材料有多困難!

  • 4 # 聾王異史

    很早就有戴假髮的習俗

    “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很多人聽過這句話,因此就會產生慣性思維,認為古人很少理髮,不需要假髮。如果我們來個逆向思維——正是由於古人重視頭髮,因此很多人以頭髮多為美,以髮髻厚重、高大為時尚,因此戴假髮在貴族婦女中非常時尚。

    在《周禮》中,就有髮式的型狀的制定,而且分得很細緻,“編”是沒有飾物的假髮,“副”是上面帶有飾物的假髮,“次”是用假髮和自己的頭髮合編起來的髮髻。從製作工藝上分,一種是用動物毛髮或麻類染色製作的假髮叫“鬄”,另一種是用人發製成的假髮叫“髲”。

    假髮最初是王公貴族的專利,貴婦們在參加重大祭祀活動時佩戴;王后還有專門的美髮師——追師,負責梳頭、編制髮髻、裝飾頭髮。

    假髮花樣非常多

    “副”的製作非常複雜,要先編好髮髻,然後在上面裝飾各種黃金製作的鳳凰等吉祥物、花卉、珠寶翡翠,非常貴重,也非常學生,後來演變成鳳冠。

    三國時候,假髻稱作“大手髻”,是王公貴族的女人及大臣夫人的首飾 。到了晉代,假髮、假髻流傳到了民間,有錢人家的女子都會佩戴。《晉書》記載,當時婦女戴的假髮上鑲著金飾品,睡覺時會把假髻摘下來,放在專門的籠子上,昏暗的油燈下看起來像一個人頭,於是就有了“假頭”的俗稱。後來這種時尚風吹到民間,老百姓也紛紛效仿。可是很多人買不起,沒有錢買假髻的貧窮女子稱作“無頭”;遇到家裡有喜事,為了撐面子,會向別人借用假髻,稱為“借頭”。聽起來很像一樁詭異的兇殺事件呢。

    《左傳》記載,衛莊公有一天在城牆上觀光,城下一名婦女吸引了他的目光。吸引他的不是女子的姿色,而是秀美的頭髮,這個暴君叫宦官把這名婦女的頭髮強行剪了下來,製成假髮,給自己的王后呂姜製成假頭飾,當工藝品欣賞。

    《太平御覽》記載是血腥事件,朱崖(現在的海南)山高皇帝遠,當地的官員殘暴貪婪,為了賣假髮斂財,就以各種名義抓婦女,然後把頭割下來取發,真是令人髮指。 最終引起民憤,暴發了起義。

    唐朝的時尚很奇葩,女人喜歡胖,喜歡高髻,高聳的雲髻是大唐風靡的時尚美,婦女們購買假髮,編入自己的頭髮,讓髮髻變得高,高挽的唐宋之髻,其實是摻雜造假。但是市場上很多假髮是不法商販偷取死人頭髮製作的,經常引發傳染病。

    宋朝政府曾經一度下詔制止婦女戴厚重的假髮,但流行風氣太濃,已經深入人心,政府的勸告根本沒有作用。直到清朝時假髮鬐還非常流行,北京城有很多製作、銷售鬏髻的作坊、店鋪,式樣有蝴蝶、花籃、羅漢、雙飛燕等等。《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中就描寫他老婆戴的是銀絲假髻。一直到民國新文化運動後,婦女開始時尚短髮,佩戴假髻之風在漸漸變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一個家族的興旺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和三代人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