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有菲茨傑拉德那種繾綣、溫柔、細膩的文筆。有雷蒙德·錢德勒那種略帶黑色幽默的冷幽默感(這點林少華老師翻譯得不算好)。有卡佛那種荒誕虛空的極簡感。以及自己的一點象徵式小賣萌——他的短篇小說尤其如此。
他的大多數小說,其實都在描述一個類似的故事:
一個“不合時宜”的,守舊的,懷念著早年故鄉海灘風景和故友的,不喜歡大城市現實主義冷酷面貌的,性格獨立的,愛耍冷幽默的主角。VS一個黑暗的、現實的、狡猾的、龐大的、吞噬時光的、帶有死亡陰影的、填海造陸把一切美好舊時代事物吃掉的、資本式的、暴力的,大傢伙。(《且聽風吟》裡的流逝時光,《彈子球》裡的虛空,《尋羊》裡的羊,《舞舞舞》裡的死亡陰影,《鳥》裡的綿谷升》,都是這樣的)
這種獨善其身的、小傷感冷幽默的、懷舊美好抵制按部就班社會的、對政治和戰爭及龐大機器抱著反感的、偶爾賣萌玩象徵的、想象力氾濫的勁頭,就是村上春樹的可愛之處。
村上春樹不算很日本。論到“和風”,谷綺潤一郎、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們都比他風味濃郁。村上春樹是個很美式的小說家,公認的翻譯腔重。生活方式上,他讀大學期間搞爵士樂酒吧,29歲才出道寫小說,又搞翻譯,著名的跑步男子。很美式。
說他的書。我私人把他的書分作這幾類:四部曲(即《且聽風吟》、《1973年的彈子球》、《尋羊冒險記》、《舞舞舞》)。短篇小說們(《盲柳與睡女》、《象的失蹤》等)。三部野心之作(《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奇鳥行狀錄》、《1Q84》)。流行作品(《挪威的森林》、《斯普特尼克戀人》、《國境以南太陽以西》等)。
村上春樹在大陸,其實算是個被誤讀的小說家。太多人關懷《挪威的森林》了,一如太多人在意《生命不可承受之輕》而忽略了昆德拉的其他小說,太多人覺得納博科夫就是寫《洛麗塔》那貨導致忽略了他太多的偉大小說。
村上春樹很欣賞美國作家,屢次提到菲茨傑拉德、雷蒙德·錢德勒和雷蒙德·卡佛。實際上在我看來,這也是他致敬的三大物件,早年風格的影響人。
村上春樹在他作品裡,不只一次提到菲茨傑拉德。《且聽風吟》裡,談及他虛構的“哈特費爾德”,說其戰鬥姿態時,就列了菲茨傑拉德做比照。《挪威的森林》裡,也猛誇過。村上春樹《且聽風吟》許多部分在朝菲茨傑拉德致敬,尤其末尾離開爵士酒吧上長途車一切一去杳然無人可捕獲那段,風味和《了不起的蓋茨比》結尾的海灘獨白絕似。實際上,在《且聽風吟》、《1973年的彈子球》、《尋羊冒險記》前半段,村上春樹一直在半重複菲茨傑拉德的一個主題。菲茨傑拉德在告別他的南方,村上春樹在告別他的海邊故鄉(《尋羊》裡被填埋了的海、“宇宙飛船”號彈子球機)、“20年代”和過往記憶。
村上春樹說他喜歡雷蒙德·錢德勒。他說他讀了十幾遍《漫長的告別》。2006年親自把這書譯成日文了。實際上,對照《舞舞舞》和《漫長的告別》,有個顯而易見的細節。《舞舞舞》裡主角被“漁夫”和“文學”倆警察帶去訊問的經典黑色幽默段落,可以類比《漫長的告別》裡,特里·倫諾克斯剛失蹤時,倆警察闖到馬洛家來敲門的情節——根本就是致敬段落。實際上,《舞舞舞》和《漫長的告別》裡,同樣富貴但同樣對之厭倦不堪,喜歡沒事來找主角喝酒發牢騷的五反田VS特里·倫諾克斯,嗅來也有幾分像的。村上春樹自己也說過,《1973年的彈子球》寫完後,他有過選擇。然後就是《尋羊冒險記》裡。在我看來,這多少有點從菲茨傑拉德轉向錢德勒。《且聽風吟》和《1973年的彈子球》風格類似,清新、悒鬱,略微有他後來招牌的“彼側之空虛”的意境了,但大多還是在和流逝的時間對抗。清澈秀雅派。《尋羊》和《舞舞舞》,主角動起來了,開始有類偵探小說的意思,各類村上春樹式的想像力、黑色幽默和比喻也出來了。《尋羊》和《舞舞舞》裡的主角基本是個不省油的燈,冷幽默,到處溜達,有錢德勒的馬洛味。如果讀村上春樹小說的英譯本,再對照錢德勒,感覺尤其明顯。
村上春樹喜歡卡佛的事盡人皆知。“極簡主義”也被說成爛話題了。想一點其他的。卡佛很有趣的一點。《大教堂》和《真跑了那麼多英里嗎》這兩篇,都有一個極有趣的傾向。從現實,逐漸過渡到一個近虛空的情境。《大教堂》結尾尤其如此,盲人慢慢把現實感抽離掉,反客為主,一切進入了他的虛空領域。實際上,卡佛悼念他父親的那篇文,結尾大家都開始念“雷蒙德”也有類似觀感。(科塔薩爾的短篇也類似,但他更喜歡從一個極端過渡到另一個極端,而非停在虛空)村上春樹喜歡描寫一個玄空的彼側世界,這一點,是他和卡佛最像的。
村上春樹有菲茨傑拉德那種繾綣、溫柔、細膩的文筆。有雷蒙德·錢德勒那種略帶黑色幽默的冷幽默感(這點林少華老師翻譯得不算好)。有卡佛那種荒誕虛空的極簡感。以及自己的一點象徵式小賣萌——他的短篇小說尤其如此。
他的大多數小說,其實都在描述一個類似的故事:
一個“不合時宜”的,守舊的,懷念著早年故鄉海灘風景和故友的,不喜歡大城市現實主義冷酷面貌的,性格獨立的,愛耍冷幽默的主角。VS一個黑暗的、現實的、狡猾的、龐大的、吞噬時光的、帶有死亡陰影的、填海造陸把一切美好舊時代事物吃掉的、資本式的、暴力的,大傢伙。(《且聽風吟》裡的流逝時光,《彈子球》裡的虛空,《尋羊》裡的羊,《舞舞舞》裡的死亡陰影,《鳥》裡的綿谷升》,都是這樣的)
這種獨善其身的、小傷感冷幽默的、懷舊美好抵制按部就班社會的、對政治和戰爭及龐大機器抱著反感的、偶爾賣萌玩象徵的、想象力氾濫的勁頭,就是村上春樹的可愛之處。
村上春樹不算很日本。論到“和風”,谷綺潤一郎、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們都比他風味濃郁。村上春樹是個很美式的小說家,公認的翻譯腔重。生活方式上,他讀大學期間搞爵士樂酒吧,29歲才出道寫小說,又搞翻譯,著名的跑步男子。很美式。
說他的書。我私人把他的書分作這幾類:四部曲(即《且聽風吟》、《1973年的彈子球》、《尋羊冒險記》、《舞舞舞》)。短篇小說們(《盲柳與睡女》、《象的失蹤》等)。三部野心之作(《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奇鳥行狀錄》、《1Q84》)。流行作品(《挪威的森林》、《斯普特尼克戀人》、《國境以南太陽以西》等)。
村上春樹在大陸,其實算是個被誤讀的小說家。太多人關懷《挪威的森林》了,一如太多人在意《生命不可承受之輕》而忽略了昆德拉的其他小說,太多人覺得納博科夫就是寫《洛麗塔》那貨導致忽略了他太多的偉大小說。
村上春樹很欣賞美國作家,屢次提到菲茨傑拉德、雷蒙德·錢德勒和雷蒙德·卡佛。實際上在我看來,這也是他致敬的三大物件,早年風格的影響人。
村上春樹在他作品裡,不只一次提到菲茨傑拉德。《且聽風吟》裡,談及他虛構的“哈特費爾德”,說其戰鬥姿態時,就列了菲茨傑拉德做比照。《挪威的森林》裡,也猛誇過。村上春樹《且聽風吟》許多部分在朝菲茨傑拉德致敬,尤其末尾離開爵士酒吧上長途車一切一去杳然無人可捕獲那段,風味和《了不起的蓋茨比》結尾的海灘獨白絕似。實際上,在《且聽風吟》、《1973年的彈子球》、《尋羊冒險記》前半段,村上春樹一直在半重複菲茨傑拉德的一個主題。菲茨傑拉德在告別他的南方,村上春樹在告別他的海邊故鄉(《尋羊》裡被填埋了的海、“宇宙飛船”號彈子球機)、“20年代”和過往記憶。
村上春樹說他喜歡雷蒙德·錢德勒。他說他讀了十幾遍《漫長的告別》。2006年親自把這書譯成日文了。實際上,對照《舞舞舞》和《漫長的告別》,有個顯而易見的細節。《舞舞舞》裡主角被“漁夫”和“文學”倆警察帶去訊問的經典黑色幽默段落,可以類比《漫長的告別》裡,特里·倫諾克斯剛失蹤時,倆警察闖到馬洛家來敲門的情節——根本就是致敬段落。實際上,《舞舞舞》和《漫長的告別》裡,同樣富貴但同樣對之厭倦不堪,喜歡沒事來找主角喝酒發牢騷的五反田VS特里·倫諾克斯,嗅來也有幾分像的。村上春樹自己也說過,《1973年的彈子球》寫完後,他有過選擇。然後就是《尋羊冒險記》裡。在我看來,這多少有點從菲茨傑拉德轉向錢德勒。《且聽風吟》和《1973年的彈子球》風格類似,清新、悒鬱,略微有他後來招牌的“彼側之空虛”的意境了,但大多還是在和流逝的時間對抗。清澈秀雅派。《尋羊》和《舞舞舞》,主角動起來了,開始有類偵探小說的意思,各類村上春樹式的想像力、黑色幽默和比喻也出來了。《尋羊》和《舞舞舞》裡的主角基本是個不省油的燈,冷幽默,到處溜達,有錢德勒的馬洛味。如果讀村上春樹小說的英譯本,再對照錢德勒,感覺尤其明顯。
村上春樹喜歡卡佛的事盡人皆知。“極簡主義”也被說成爛話題了。想一點其他的。卡佛很有趣的一點。《大教堂》和《真跑了那麼多英里嗎》這兩篇,都有一個極有趣的傾向。從現實,逐漸過渡到一個近虛空的情境。《大教堂》結尾尤其如此,盲人慢慢把現實感抽離掉,反客為主,一切進入了他的虛空領域。實際上,卡佛悼念他父親的那篇文,結尾大家都開始念“雷蒙德”也有類似觀感。(科塔薩爾的短篇也類似,但他更喜歡從一個極端過渡到另一個極端,而非停在虛空)村上春樹喜歡描寫一個玄空的彼側世界,這一點,是他和卡佛最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