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口水雜談
-
2 # 鄉村徐哥
信鴿怎麼路訓?路訓對於比賽信鴿非常重要,而且訓放距離要逐步的進行。一步步加大訓放的距離,想讓比賽的信鴿放飛距離更遠,訓放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環,讓信鴿加深磁場的特徵和變化十分重要,磁場由近到遠在150公里的空距內,要讓信鴿非常熟悉空距內,這種特殊磁場特徵,讓信鴿放飛距離得到最大化。
大家都知道信鴿是歸巢能力較強的動物,在上1000公里的距離都能正確地歸巢。信鴿雖有較好的歸巢能力,但是想讓它放飛距離更遠,離不開我們後期的訓放練習,培養一羽優秀的信鴿,首先一點是要血統基因純正。後面就需要透過人工的訓練,強化信鴿的歸巢能力,幼鴿在出巢15天后就可以進行家飛了,家飛階段對於幼鴿來說也是特別重要的。後期對於自己非常有信心的信鴿,最好從幼鴿開始養起,這樣信鴿戀巢性極強,只有戀巢習性較強的信鴿歸巢能力才會更強,在這一點上是不用質疑的。第一次訓練的階段是家飛,經常讓信鴿家飛就是強化訓練,讓信鴿知道鴿舍具體位置,好讓信鴿永久的定位。
要讓信鴿搞清楚,自己住的地方在什麼位置。第二步正式開始路訓練習,路訓練習是要逐步的增加訓放距離。第一次路訓距離從五公里開始,路訓五公里能快速歸巢,讓信鴿休息五天以後準備第二次訓放,二次的訓放距離15公里。在15公里的路訓依然能快速歸巢,依然讓信鴿休息一個星期,準備下次路訓工作。我們為什麼不一次路訓,70公里甚至是100公里?為什麼要逐步的增加訓放的距離?其實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一步一個腳印的,讓信鴿熟悉加深磁場的特徵。讓信鴿在每個階段的空域,熟悉這場磁場的環境,這樣訓放的信鴿歸巢能力更強大,而且放飛的距離會更遠。
-
3 # 依麓湘隨
信鴿的路訓是賽鴿運動的一項必不可少的訓練工作,路訓可以根據比賽的時間來安排訓練時間和距離,路訓不單單是從比賽前開始,更多的路訓是在鴿子開家之後飛行一個半月之後就開始進行簡單的初級訓練,這期間的路訓距離不超過三十公里,在這種短距離反覆訓練,目的是讓鴿子形成一種飛行觀念,這種短距離頻繁訓練在臺灣被稱之為斯巴達式訓練,每天往返多次的短距離訓練,讓鴿子更快的適應比賽節奏,讓鴿子更充分的在飛行過程中鍛鍊體能。
路訓的方式多樣化,並沒有沒缺規定訓練模式,但是是這種短距離頻繁訓練確實有助於提高賽鴿的體能和競技狀態,一些鴿友也會嘗試一些魔鬼訓練方法,這種方法的使用對於歷練賽鴿的體能是一個挑戰,並且對於飼養者的經驗技術有很高的要求,魔鬼訓練對於鴿子的體能消耗是非常大的,這就要求飼養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賽鴿的體能恢復,這是對於一般鴿友來說是很困難的。只有那些資深且經驗豐富的鴿友才可以做到。所以不贊同鴿友們嘗試。
對於賽鴿的路訓其實沒有絕對的根據性,只要鴿友對自己的賽鴿足夠的瞭解,瞭解它們的情緒和健康程度,在鴿子機體能力範圍之內做好短距離甚至稍遠距離訓練就可以,沒必要追尋著其它鴿友的腳步一味地追求那種魔鬼式訓練,如果貿然嘗試可能會因為自己的技術不足而導致很多的失誤,所以得不償失。訓練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安排,訓練的目的在於讓鴿子更好的進入比賽狀態中來,並且讓鴿子體能達到比賽要求。訓練的天氣一定要注意選擇好一些的天氣,避免在短距離上損失太多的鴿子,這種不必要的損失是人為可以避免的,只有選擇良好的天氣讓初訓期的鴿子來完成,這樣才能更好的減少賽鴿丟失的可能性。
路訓可以從十幾公里起步,循序漸進,二十公里五十公里一百公里二百公里三百公里這些不等的距離進行多次訓放,讓鴿子的飛行能力得到提升,在初期的訓練可以採取每天多次的訓練模式來完成,在十幾公里二十公里的距離可以採取每天兩三次的訓練方式來完成。五十公里可以採取每天一次,一百公里可以參考鴿子狀態來完成是否每天一次進行,到了一百五十公里就要採取訓和休息結合的手段,訓兩天休息一天。到了兩百公里三百公里就要時間間隔大一些,訓一次修養三天四天的模式,讓鴿子有更多的時間恢復體能來儲備下一次的路訓能量。
回覆列表
第一種:常規訓放。許多鴿友採用常規訓練法,選擇好的天氣、間隔天數,既能保障賽鴿體能恢復,又能少損失愛鴿,還能達到比賽所需的競翔狀態。
第二種就是所謂的“魔鬼”式訓練法:有些鴿友採用“魔鬼”式訓練法,不擇氣候、地理、環境、時差等條件的變化,甚至連續、頻繁訓放,當然這樣也能達到比賽所需的競翔狀態,但畢竟失鴿較多,賽鴿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恢復,甚至個別賽鴿發生傷病。魔鬼式訓練就是加強了鍛鍊鴿子的肌肉、耐力、速度以及穩定性,如果沒有好的訓放有再好的血統也發揮不出什麼,就是有也是偶然。還有鴿友認為只要養功技術跟到位,可以進行“魔鬼”式訓練法,這樣訓出來的賽鴿,做種價值很高!對於這兩種方法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