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616219450500

    新入園的幼兒一般都會出現情緒波動、坐臥不安,甚至劇烈的哭鬧,幼兒教育理論把這種現象稱為分離焦慮。分離焦慮般一般持續一到兩週。雖然這段時間並不算很長,卻牽扯家長和幼兒園老師的巨大精力,並且如果處理不當,還會影響幼兒順利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甚至還會誘發疾病。  在幼兒早期的情緒發展中,透過與父母長時間交流和情感互動,形成了對父母的依戀情緒。日常生活中,我們對這種廣泛存在於幼兒和父母之間的強烈感情紐帶並不陌生。依戀的形成是幼兒開始出現特定社會的表現。然而這種依戀,卻使得幼兒力圖只接近某些特定的人。  例如一些幼兒只願意讓媽媽陪著睡覺,如果換成別人,哪怕是自己的家庭成員也會器鬧拒絕。當離開父母時,一方面幼兒恐慌、哭泣、尖叫、哚腳等表現出一種分離防禦,以引起父母的注意使他他回到自己身邊。如果這種防禦行為不能奏效,幼兒就會進入分離焦慮狀態。  另一方面,由於對父母的依戀,當陌生的看護人靠近時,幼兒還會出現另一類明顯的不安,即陌生焦慮,他們會提防性的地迴避或哭鬧。分離焦慮加了陌生焦慮,使得幼兒在剛入園的初期表現出極大的不適應。  幼兒對父母的依戀情緒並不是固有的,而是在父母的長時間相處中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國外有關研究結果表明,依戀最開始形成是在7個月到1歲之間,在2到3歲進入特定依戀期。特定依戀期內,幼兒積極與父母保持特定的聯絡,並拒絕離開他們。他們把父母作為探索周圍環境和外部世界的“基地”,一旦感到需要安全就回到父母身邊。  因此,當他們知道要離開父母時,會表現出吃驚、反對和依附的反應與行為。新入園的幼兒正好處於這個時期,因此很自然地會產生分離焦慮。  消除幼兒的分離焦慮,需要教師、家長、幼兒園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想辦法淡化幼兒對父母的依戀,發展幼兒的多重依戀:另一方面要培養幼兒對新的看護人——教師的依戀情緒,消除陌生焦慮。  據美國有關學者的研究表明,幼兒不僅僅會對父母產生依戀,而且也會對與他發生社會聯絡的其他人產生依戀。幼兒的這種多重依戀性為淡化其原有依戀、培養新的依戀提供了可能。  家長對策:  1、能力準備  入園前,先教育幼兒練習自己穿脫衣服,自己學會洗臉、洗手,用杯子喝水等,孩子剛開始學做事時,手的動作還不協調,有時會搞的亂七八糟。  如穿衣服時,先把衣服給孩子披上,讓她自己伸手穿袖子,以後讓他自己學會兩手抓住衣領往後一披,再穿袖子。讓她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從而激勵她主動學習,獨立探索。  如家長嫌孩子動作慢,麻煩,而一切代勞過分照顧,就挫傷了孩子獨立性的萌芽,使他們養成一切依賴於別人的習慣。這對孩子是害不是愛。孩子掌握了一些獨立生活的本領,就為開始幼兒園生活奠定了基礎。  2、生活習慣的準備  上幼兒園的前一段時間,要按照幼兒園的作息制度來安排孩子的一日生活,以減輕孩子入園後的適應困難。  3、心理準備  常常聽有的家長這樣對孩子說:“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幼兒園去。”這是家長最忌諱的話。因為這樣孩子就會覺的幼兒園是個可怕的地方,是壞孩子呆的地方。這對孩子入園是非常不利的。家長可以帶孩子到大一點的小朋友家玩,聽小朋友講幼兒園的事情。看到別人在幼兒園學到了新本領,結識許多新朋友,這樣孩子對上幼兒園就會充滿了嚮往。  二、持之以恆  儘管家長入園前做了許多的準備工作,但有的孩子剛上幼兒園時,還是不太適應,又哭又鬧,主要原因是性格比較內向,平時和其他小朋友接觸少,社會交往能力較差。一到幼兒園,離開了平時依賴的家長,便會焦慮不安。有的家長一聽到孩子到幼兒園時痛哭的聲音,就忍不住想流淚,想把孩子帶回家。可是孩子既然已經邁出了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家長沒理由讓孩子退回來,否則孩子將永遠學不會獨立生活,將來也不會成為生活的強者。  三、家長也要以平常心態對待孩子的入園  面對孩子的適應困難,家長的心態起重要作用。據瞭解,入園困難的孩子,其家長多是憂心忡忡的。有的是孩子在牆裡哭,家長在牆外哭。家長的分離焦慮甚至比孩子還要重,這無異於火上澆油。因為親人之間會有較強的心靈感應,家長的情緒情感會直接感染孩子。家長優柔與痛苦,必然弱化孩子對新環境的適應:而家長的灑脫和平和,則會安撫孩子的心靈,緩解孩子的焦慮。事實說明,家長的積極態度,有利於幫助孩子克服適應困難。  其實哭鬧幾乎是每一個初入園小孩的共同問題。現在看看早已熟悉幼兒園生活的孩子高興快樂的樣子,你就會知道,這只是一個自然的、必經的過程。只要以一顆平常的心態去對待,你的寶寶就會順利地渡過人生的“第一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柳永寫過哪些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