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可不可以見你一眼

    不用說,日本人是喜歡貓的,對貓的感情是情有獨鍾的。在貓的有限的歷史裡,貓的影蹤是處處可見的,喜愛貓的人骨子裡面都有一種貓的氣質,在日本尤甚。本來想著搜些資料,整理一下貓對日本人的影響和關聯,幸運的是,《我是貓》的翻譯者曹曼關於貓的一段寫的比較精彩,在這裡摘抄下來也不妨。

    這就是貓的奇妙之處了。它可能什麼都沒做,卻讓看到它的人類總是靈感盪漾,浮想聯翩。不說別的,就從《機器貓》裡的哆啦A夢,到《甜甜私房貓》的奇奇,再到《美少女戰士》中的露娜,耳熟能詳的動畫片裡,日本給予了“貓”太多超能力和想象。Hello Kitty和招財貓已經在全球成為文化符號。前些日子有部日劇《貓侍(貓武士)》,講的就是一個武士奉命殺貓,結果因為貓太萌,偷偷自己養,再後來被貓一次次解救,化險為夷。 日本人認為貓是一種靈物,甚至把每年2月22日定為貓節,因為222的發音很像貓叫。最初,貓是皇家貴族的專寵,遣唐使把貓帶去日本,讓日本蒙惠至今。這可以說是萌文化、貓文化的鼻祖。不知道那位遣唐使在送貓過去的時候,有沒有想到自己在做一件如此造福百姓、永垂不朽的事兒。 已說的不少了,不過我還想再補充一下。在最近比較流行的影視和文學中,貓的的爪印也是到處可見的。除了這本《我是貓》之外,像日本的《源氏物語》也清晰記錄著貓的故事,三島由紀夫更不會遮掩他對貓的熱愛,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也對貓著色不少;另外像人人皆知的電影大師宮崎駿的《龍貓》、《貓的報恩》、《魔女宅急便》等作品,無不都可見貓的身影;為了紀念貓,在日本一個神社寺廟還被稱為“貓寺”;更奇者,在日本竟有一個叫“貓島”的地方,這個島嶼除了僅剩的幾戶人家之外,全都是貓,實為罕見。 本來是談《我是貓》書籍的,不曾想也像其書中的寒月一樣,成為愛跑題的人了。咱們暫不說貓兒的事,咱們提起夏目漱石的《我是貓》的可愛之處。書中主線是以一個貓的視覺,來看待周遭一切事物的,包括主人苦沙彌、迷亭、寒月、東風等人,以及周圍相關若干人的事蹟。 貓對主人苦沙彌是無情的諷刺的,固執、不識時務、不懂變通,是個“像牡蠣一般把自己藏在殼裡”、“只知從書本中討生活”、“一有機會就大講知識可貴的教師”。迷亭也是瘋瘋癲癲的,信口開河,胡言亂語,雖然有才華,但也被歸為不正常人之列中;寒月是被貓喜歡的,可是同情的成分較多,他無法娶得金田家的女兒,卻辜負了他爭取成為博士的努力;東風作為詩人是單純的,貓希望十年之後能夠改變現在的樣子;另外像金田及夫人,慾望野心太大,蔑視、粗鄙之形象躍然而出。 然而作為主角的貓最終還是死了,也對人類的命運進行了一番預測:主人遲早會死於胃病的;迷亭雖然很樂觀,但顯然沒他的理想之國;寒月回家娶了老婆,迴歸正常,但不知會不會成為下一個金田;東風十年後會失去對詩的熱情的;三平雖娶了金田女兒,但終究會漂泊一生的;金田的慾望太大,離死也不遠了。一切絮絮叨叨,隨著貓的死亡而消失了。 可是《我是貓》完成於一百年前,寫的是明治維新開始幾十年裡的日本。當時的日本進行維新改革,全面開始學習西方文明。一旦西方文明的進入,便與傳統衝突起來。老一輩或者堅守著傳統,或者像獨仙一樣看破紅塵、灑脫人間;又或者像主人一樣享受著文明,卻對文明大加鞭撻,清高的看不起一切;像迷亭一樣全然不在乎,一副天天樂觀摸樣;更像寒月、東風一樣的年輕人欣然接收新事物,但不接收彷彿日本就要亡國似的。每個人都對那個時代感應著,對那個時代做出應有表態,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另外,書中屢次引用中國的典故,多處出現唐詩宋詞,很古老的傳統習俗仍舊大可見到,現在才得知腦海以為一直全盤西化的日本竟然會把傳統保持的這麼好,並不是之前所認為的徹底的與過去割裂。 進一步的說,那時刻的日本,不僅要受西方文明與傳統衝突的撕裂,也在擔心著會墮入一個物質欲氾濫和虛無的社會。不過說起來,在日本未走向軍國主義之前,那時應該是日本最輝煌的時刻。推至到今日中國,隱隱覺得,我們至今某些方面還沒有趕上那此刻的日本,或者說中國正在通向那此刻的路上。 看到這些我是相當驚訝的。不瞭解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絕瞭解,讀完之後,至少我對日本存在的偏見與狹隘已消融了不少。我們本以為昨天之事已成過眼雲煙,不曾想昨天之事仍然在我們所處的時代發生。我不覺得的要問,中國會演變成曾經的日本嗎,我不能答,但我知道當今的日本早已不是之前的日本了,而我們又要沿著哪條路走,又要何去何從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書前歲月碎錢書的上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