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350475525369

    "沉沒成本",99.74%的人都在被這個詞拖累。

    衣櫃裡總有一些衣服,捨不得扔,但卻一次也沒有穿過;

    去吃自助,每次都是撐得特別難受,才會罷休;

    50元去看一場電影,發現這部電影無聊透頂,我們卻不會馬上離開;

    從事一項工作很多年,得不到升遷的機會,仍舊不會跳槽。

    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都在無形中被“沉沒成本”綁架了。

    “沉沒成本”是經濟學領域裡面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是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簡單來說,就是指那些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等。

    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既然“沉沒成本”是已經發生且不可收回的成本,那麼,在做決策時是不應該考慮沉沒成本的。比如,一個女性和自己的男友談了8年戀愛,發現彼此不合適,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過去的時光再美好,依舊是“沉沒成本”,如果你已經確定你們沒有結果,最明智的選擇就是馬上離開。

    然而,現實的大多數情況是她會選擇繼續忍下去,這種不理智的行為背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所投入的8年青春、感情,成為了她做判斷時的沉沒成本。

    很多時候,我們明知沉沒成本不可收回、不應影響決策的時候,還是會難以捨棄。因為經濟學中假設人是理性的,但人卻是“不完全理性”的,有時候感性往往戰勝理性而影響我們的決策。

    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往往會念念不忘先前的投入,擔心新的決定而讓以前的投入付諸東流,於是不願改變現狀,白白丟掉了很多機會。

    《小王子》裡有一句話“正因為你為你的玫瑰花費了時間,這才使你的玫瑰如此重要。”用來形容人們應對沉沒成本時候的心態再恰當不過了。

    人總是執著於“有付出必要有收穫,有成本必要有效益”,這就是人性。糾結、脆弱、難受、折磨,卻都不會放棄……

    心平氣和的接受“沉沒成本”比想象中要難得多。人是感情的動物,很難做出理性的決定。著名心理學部落格“你沒那麼聰明”的作者David McRaney告訴我們,這就是“沉沒成本謬誤”。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沉溺於過去的付出中,選擇了非理性的行為方式。

    與獲得和已經擁有的東西相比,人們更在意的是損失。

    “損失厭惡”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簡單地說,就是損失帶來的痛苦要遠遠大於盈利帶來的喜悅。實驗表明,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帶來的正效用的2.5倍。舉個例子,如果你丟了100元錢,就必須獲得250元才能彌補。

    面對沉沒成本時,厭惡損失是人類的一大動機。在你確定了一個損失之後,它就會在你的頭腦中縈繞不去;當你再次想到它的時候,你會當現它比之前更加沉重。然而在決定未來時抱住過去不放,必將面臨沉沒成本謬誤危險。

    我們人生的困境大多源自與此。執著於過去,過不好未來。

    害怕失去的人,往往損失最大。

    買衣服只因為逛了很久的街;

    結婚只因為談了太久的戀愛;

    學鋼琴只是因為買了鋼琴;

    繼續工作只是因為做了很久。

    人總是傾向於只煩惱眼前的事情,即便典當未來資源,也得保全眼前。哪怕它已殘破不缺,或是對你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人的本性是不斷佔有,至於是否值得、是否有意義,則是理性負責判斷的事兒。於是本性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把你拽下山崖,難以起身。

    那如何打破“沉沒成本效應”困境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及時止損。

    所謂及時止損,就是我們在做決策時,不要糾結於已經無法挽回的沉沒成本,而應依據當下的利益和未來的收益做出最佳選擇。蘋果爛了顯然是不能吃的,那就應該丟掉;電影看不下去,果斷走人,待在電影院也是浪費時間;自助餐那麼難吃,為什麼還要讓自己硬吃下去,最後還撐得難受。

    而沉沒成本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炒股了,股市裡面虧錢的是絕大多數,就是因為大部分人都捨不得已經投入的本金,一旦虧損,不懂得及時止損,還一個勁地補倉,最後補到自己都懷疑人生了,又被生生地割了一波韭菜。

    英國有一句古諺語:“別為打翻的牛奶哭泣”。翻譯成中文大概就是覆水難收的意思。有些事情既然已經無法挽回,那就別再為它傷腦筋了。沉沒成本是一種除了讓我們懊惱後悔之外對現在毫無幫助的成本,如果人們因為曾經付出的巨大沉沒成本而變得非理性,結果會面臨更加沉重的負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市場風險可以分為哪些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