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全網有點熱
-
2 # 秀麗60861186
謝謝邀請;每年的春節晚會都被媒體和大眾所關注,但這道曾被全國百姓熱盼的年節大餐似乎越來越不被人們熱捧。而每年晚會過後,除了叫好的外,還有不少網友在找尋其不足,而18年狗年春節晚會剛剛開始沒有多久,在看過了一些節目之後,秀麗似乎感到,春節晚會不再被熱捧,就在於其缺少了什麼。
記得春節晚會剛剛成為華人一年一度關注的團圓“大餐”時,大家常常會從晚會上看到不俗的表演,甚至,不少演員表演所說的話能成為大家來年的流行語。下午在看央視“一年又一年”的節目時,從其春節鏡頭回放中,看到了陳佩斯朱時茂當年的小品“拍電影”,那個小品真實再現了剛剛富裕起來的農民渴望新的探索,嚮往新的文化表現形式,在他們詼諧的對白中,從他們的穿著打扮上,從他們的表演上,我們都可以看到真實的農民的形象。而今,看著舞臺上恢弘氣勢的佈景,人員眾多的伴舞、眾星烘托下的表演,再也找不到自己身邊的影子,感覺其離大眾、離生活越來越遠。說句不客氣地話,就是晚會失去了大眾所需要的真。
讓秀麗感覺春節晚會不再被熱炒缺少的另一個便是,感覺不到了它的新。這個新不是舞臺和佈景的新。如果論舞臺和佈景的新,估計原來很多的春節晚會和現在相比,則是小巫見大巫。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高科技的引入,現在的春節晚會的舞臺、佈景可謂彩色繽紛,無所不及了。但是,這些新卻沒有讓我們的審美髮生變化,只感覺到其內容難以有新的、大的超越。比如,當年馬季的相聲,把改革開放後推銷員的形象表演地惟妙惟肖,讓“宇宙牌香菸”成了家喻戶曉的“品牌”。為什麼?因為它來自於生活,再現了現實,所塑造的形象就身處在觀眾的身邊。而狗年春節晚會,馮鞏等四人的相聲《我愛詩詞》,雖然可以讓觀眾從中領略了各種各樣的古詩詞,但卻讓人感覺不到新,說句不好聽的話,從中可能看出的是“俗套”,看不到裡面有多少可以讓觀眾受教育或者逗樂的“包袱”。
讓觀眾感覺不到新的還有,晚會一開始,出現的大多是熟面孔,比如潘長江和蔡明、成龍以及已經紅過多年的歌唱演員。記得過去的春晚,每年總會推出不少新面孔,讓大家透過新面孔看到了春節晚會的銳意創新。即使是一些老面孔,他們拿出的節目,也都年年都有新意,並能曝出新彩。比如趙本山和範偉每年表演的小品,有些雖是對往年小品的延續,但每年都能賦予新的形式和內容。而狗年春晚潘長江、蔡明和賈冰表演的小品《學車》,其不論道具和內容,都可以讓人看出他們過去節目的影子,讓人生出是過去節目拼湊的感覺。而其主題也太落俗套。
不可否認,狗年的春晚,節目組下了很大功夫,尤其是不惜設了貴州黔東南、廣東珠海、山東曲阜泰安、海南三亞等四個分會場,意圖透過這些分會場的增設來增加節目的內容,且似乎想有所創新。但是,在分會場中卻沒有更多新的東西呈現給觀眾。似乎讓人有“黔驢技窮”的感覺。
難忘今宵,曾是幾代人的記憶。但如今的春晚不再讓人今宵難忘,秀麗認為就在於缺少了觀眾所需要的“真、新、美”。
回覆列表
以前選擇看春晚是不知道看什麼,
小的時候吧,好像家人一起去看春晚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一件事情。
那個時候彩色電視機才剛剛普及沒多久,然後呢,能搜到的那個電視臺也很有侷限性。所以基本上是電視臺播什麼就看什麼。
然後現在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進入高速階段,我們獲取資訊的渠道不再那麼侷限性,可選擇性也越來越多。
而現在各種短影片應用,豐富了我們的業餘生活。當今社會發生了什麼熱門的事情,我們基本上都可以從小影片中看到。還有現在越來越多的自媒體人,每天都會發布最新的一些新聞資訊呀,足不出戶,就可以瞭解天下事。
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點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長大了,面臨工作,需要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多。
小時候的生活就屬於特別的豐富,沒有那麼多的花花腸子,雖然現在想想好像都很單調,但是就感覺很快樂。
雖然年齡增長,再也找不到小時候的那種感覺。
看不看春晚,好像也沒有那麼重要了。過年的時候,沒了那麼多的年味兒,其實就是我們長大了,心態變了。
以前呢基本上都是通宵,都不帶睡覺的。
一直看到春晚結束,凌晨剛過,就喊著爸媽起床過年,真的特別的幸福又激動。
而現在過年,公司就只放七天假期,而我現在回到家,就只想睡懶覺電視懶得看。
熬夜啥的,雖然也會,但卻不是為了看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