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甚至意識到不到,自己的姓氏其實原本是複姓。先說先秦時代的改姓,大家看到的複姓東方、西門、季孫等,後來都省著喊了。複姓東方的就姓方了,複姓西門的就姓門了,複姓季孫的就姓季了。還譬如南宮,省略一字而姓宮。當然了,複姓改的單字姓,有些本身就是別人的姓氏。春秋時期就有姓宮的,南宮是南宮,宮是宮,是不同的姓。但後來南宮改姓為宮,兩個不同家族也就成一個姓了。圖:《十全九美》中的南宮燕東漢魏晉以後,五胡十六國的各部落,帶入了大量複姓,如賀蘭、拓跋等。等國家安定以後,北魏孝文帝就下令讓這些胡人姓改漢姓。除了賀若、長孫等少數姓氏外,其餘一律改漢人姓,將近改了一百多個。原本他們的姓氏都是兩個字或三個字,到這時候就成單姓了。譬如:紇骨氏改姓胡伊婁氏改姓伊丘穆陵氏改姓穆賀蘭氏改姓賀勿忸於氏改姓於他駱拔氏改姓駱胡古口引氏改姓侯烏丸氏改姓桓莫那婁氏改姓莫尉遲改姓尉丘林氏改姓林鬱都甄氏改姓甄費連氏改姓費這個最後的“複姓費連,改姓費”,其實和“複姓費力普斯,改姓費”是一個道理。這是誰呀?這是歌手費翔啊!圖:費翔,父親美華人,本名為Kris phillips,其實是姓菲利普斯(費力普斯),在華語區改漢姓“費”。而北魏皇族拓跋氏,則改姓了元。到現在還有不少姓元的,往上推,祖先就複姓拓跋。但也不是所有姓元的祖上都是拓跋氏,也有可能本來就姓元。再往後的日子裡,更多複姓也都改成了單姓。譬如慕容改姓慕,獨孤改姓劉或杜。這一時期,中國存在的複姓,有一多半已經被改成了單姓。然而社會上還是有不少複姓,譬如皇甫、第五、歐陽等。有些複姓家族也改了,譬如第五改成了第,歐陽改姓了歐。像歐陽這種,歐姓就和歐陽並存,一直到現在。圖:歐弟,本名歐漢聲,藝名歐陽隆基,這個歐陽隆基,就是他的復古名,其實本身他祖先就複姓歐陽。圖:歐陽修《望江南》接下來就是更加嚴厲的洪武改姓了,大家都知道洪武大移民,也都是強制性的舉國遷徙。洪武皇帝朱元璋是直接禁蒙古姓,並要求漢人也是改多字姓為單字姓。從此,公孫、士孫、叔孫,就都姓孫了。司寇姓司,完顏改姓王。如果你檢視蒙古族、契丹族和各色目族的族譜,會發現,在洪武年間,大家忽然集體改了姓。原本的複姓,統統變成了單姓。這證明那時候,改姓的措施是很嚴厲的,也可能是風氣所致。其實到明朝中後期,中國的複姓就已不多。這時候,清朝來了。大家都知道清代是滿族所建,滿族都是多字複姓。如葉赫那拉氏,愛新覺羅氏等。本來也都是不怎麼改姓的,甚至有把單字姓改成多字姓,來區別對待。如康熙的母親姓佟,就改姓佟佳。但到了近現代,這些姓氏就又改成了單字。如葉赫那拉的後人,多數改姓了“那”。圖:那英為葉赫那拉氏後人複姓愛新覺羅的,關外的改姓關外第一大姓“趙”,而關內的基本都改姓“金”,因為“愛新覺羅”是滿語“金子”的意思。圖:電視劇《鬼吹燈之精絕古城》裡的大金牙,金哥,姓金,京城混的,極有可能是愛新覺羅氏後人。最早姓複姓的基本上是一些卿大夫,多以官名、地名為氏(周朝封給卿大夫、士的采邑,地名很多是兩個字)。春秋戰國時期,卿大夫階層本身很容易成為政治犧牲品,所以後代為了避難就只能改成別家的姓氏。避禍改姓當然是越低調越好,所以就以單姓居多。典型例子就是羊舌氏:春秋末期的大夫羊舌?,被晉悼公封到原來楊國的地方(西周本有楊國,後來被晉國滅),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洪洞;他死後家族被趙簡子迫害,兒子舉族逃到弘農,全部以舊封地名改姓楊(極少數改姓羊),然後就成為後來楊氏的最顯赫一支――弘農楊氏。之前也有舊楊國宗室以楊為姓,但人數很少,歷史上也不出名。這樣一來,秦代以後的複姓就被消滅一大半了,除了司馬、公孫這些十分顯赫的家族,基本上都是單姓。再一些就是少數民族的姓氏,很多按照音譯都是兩到三個字,從漢朝開始一直有很多少數民族歸化到漢地,做佃農、奴僕等,後來基本都跟著漢人主子姓了;再就是孝文帝改革,大多數鮮卑、匈奴姓氏都被改成了漢族的單姓、複姓,這樣複姓就又消滅了一大半――當然後來西魏府兵制又打回原形了,連漢人都被賜鮮卑姓;但隋朝建立以後,隋文帝楊堅主動恢復了漢姓(府兵制時期的鮮卑姓是“普六茹”),接著很多鮮卑人、漢人也都改回了原來的漢姓。唐宋以來一直有突厥、沙陀、契丹、党項等等歸化進來,差不多也都走這個路數,要麼被皇帝或者地主賜漢姓,要麼動亂期間避難改漢姓。其中金朝統治北方的中後期,漢化程度很高,很多女真人也都有了漢姓,比如金宣宗時代的權臣紇石烈執中,漢名叫胡沙虎。元朝統治北方以後,原金朝統治區全都被劃為漢人,很多住在關內的女真人契丹人都漢化很多代了,被編為漢人以後乾脆也全改成漢姓了中國歷史上的複姓無非都是這兩個來源,其結局都比較悲慘,所以造成了現在漢人複姓很稀少。
許多人甚至意識到不到,自己的姓氏其實原本是複姓。先說先秦時代的改姓,大家看到的複姓東方、西門、季孫等,後來都省著喊了。複姓東方的就姓方了,複姓西門的就姓門了,複姓季孫的就姓季了。還譬如南宮,省略一字而姓宮。當然了,複姓改的單字姓,有些本身就是別人的姓氏。春秋時期就有姓宮的,南宮是南宮,宮是宮,是不同的姓。但後來南宮改姓為宮,兩個不同家族也就成一個姓了。圖:《十全九美》中的南宮燕東漢魏晉以後,五胡十六國的各部落,帶入了大量複姓,如賀蘭、拓跋等。等國家安定以後,北魏孝文帝就下令讓這些胡人姓改漢姓。除了賀若、長孫等少數姓氏外,其餘一律改漢人姓,將近改了一百多個。原本他們的姓氏都是兩個字或三個字,到這時候就成單姓了。譬如:紇骨氏改姓胡伊婁氏改姓伊丘穆陵氏改姓穆賀蘭氏改姓賀勿忸於氏改姓於他駱拔氏改姓駱胡古口引氏改姓侯烏丸氏改姓桓莫那婁氏改姓莫尉遲改姓尉丘林氏改姓林鬱都甄氏改姓甄費連氏改姓費這個最後的“複姓費連,改姓費”,其實和“複姓費力普斯,改姓費”是一個道理。這是誰呀?這是歌手費翔啊!圖:費翔,父親美華人,本名為Kris phillips,其實是姓菲利普斯(費力普斯),在華語區改漢姓“費”。而北魏皇族拓跋氏,則改姓了元。到現在還有不少姓元的,往上推,祖先就複姓拓跋。但也不是所有姓元的祖上都是拓跋氏,也有可能本來就姓元。再往後的日子裡,更多複姓也都改成了單姓。譬如慕容改姓慕,獨孤改姓劉或杜。這一時期,中國存在的複姓,有一多半已經被改成了單姓。然而社會上還是有不少複姓,譬如皇甫、第五、歐陽等。有些複姓家族也改了,譬如第五改成了第,歐陽改姓了歐。像歐陽這種,歐姓就和歐陽並存,一直到現在。圖:歐弟,本名歐漢聲,藝名歐陽隆基,這個歐陽隆基,就是他的復古名,其實本身他祖先就複姓歐陽。圖:歐陽修《望江南》接下來就是更加嚴厲的洪武改姓了,大家都知道洪武大移民,也都是強制性的舉國遷徙。洪武皇帝朱元璋是直接禁蒙古姓,並要求漢人也是改多字姓為單字姓。從此,公孫、士孫、叔孫,就都姓孫了。司寇姓司,完顏改姓王。如果你檢視蒙古族、契丹族和各色目族的族譜,會發現,在洪武年間,大家忽然集體改了姓。原本的複姓,統統變成了單姓。這證明那時候,改姓的措施是很嚴厲的,也可能是風氣所致。其實到明朝中後期,中國的複姓就已不多。這時候,清朝來了。大家都知道清代是滿族所建,滿族都是多字複姓。如葉赫那拉氏,愛新覺羅氏等。本來也都是不怎麼改姓的,甚至有把單字姓改成多字姓,來區別對待。如康熙的母親姓佟,就改姓佟佳。但到了近現代,這些姓氏就又改成了單字。如葉赫那拉的後人,多數改姓了“那”。圖:那英為葉赫那拉氏後人複姓愛新覺羅的,關外的改姓關外第一大姓“趙”,而關內的基本都改姓“金”,因為“愛新覺羅”是滿語“金子”的意思。圖:電視劇《鬼吹燈之精絕古城》裡的大金牙,金哥,姓金,京城混的,極有可能是愛新覺羅氏後人。最早姓複姓的基本上是一些卿大夫,多以官名、地名為氏(周朝封給卿大夫、士的采邑,地名很多是兩個字)。春秋戰國時期,卿大夫階層本身很容易成為政治犧牲品,所以後代為了避難就只能改成別家的姓氏。避禍改姓當然是越低調越好,所以就以單姓居多。典型例子就是羊舌氏:春秋末期的大夫羊舌?,被晉悼公封到原來楊國的地方(西周本有楊國,後來被晉國滅),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洪洞;他死後家族被趙簡子迫害,兒子舉族逃到弘農,全部以舊封地名改姓楊(極少數改姓羊),然後就成為後來楊氏的最顯赫一支――弘農楊氏。之前也有舊楊國宗室以楊為姓,但人數很少,歷史上也不出名。這樣一來,秦代以後的複姓就被消滅一大半了,除了司馬、公孫這些十分顯赫的家族,基本上都是單姓。再一些就是少數民族的姓氏,很多按照音譯都是兩到三個字,從漢朝開始一直有很多少數民族歸化到漢地,做佃農、奴僕等,後來基本都跟著漢人主子姓了;再就是孝文帝改革,大多數鮮卑、匈奴姓氏都被改成了漢族的單姓、複姓,這樣複姓就又消滅了一大半――當然後來西魏府兵制又打回原形了,連漢人都被賜鮮卑姓;但隋朝建立以後,隋文帝楊堅主動恢復了漢姓(府兵制時期的鮮卑姓是“普六茹”),接著很多鮮卑人、漢人也都改回了原來的漢姓。唐宋以來一直有突厥、沙陀、契丹、党項等等歸化進來,差不多也都走這個路數,要麼被皇帝或者地主賜漢姓,要麼動亂期間避難改漢姓。其中金朝統治北方的中後期,漢化程度很高,很多女真人也都有了漢姓,比如金宣宗時代的權臣紇石烈執中,漢名叫胡沙虎。元朝統治北方以後,原金朝統治區全都被劃為漢人,很多住在關內的女真人契丹人都漢化很多代了,被編為漢人以後乾脆也全改成漢姓了中國歷史上的複姓無非都是這兩個來源,其結局都比較悲慘,所以造成了現在漢人複姓很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