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補液鹽 口服補液鹽:
主要成分:再水化溶液。
性狀:溶液劑,散劑。
功能主治:本品對急性腹瀉脫水療效顯著,常作為靜脈補液後的維持治療用。
用法及用量:口服或胃管滴注:輕度脫水者,每日每kg體重30~50ml。中、重度脫水每日每kg體重80~110ml,於4~6小時內服完或滴完。腹瀉停止,應立即停服,以防止出現高鈉血癥。對小兒或有噁心、嘔吐而口服困難的患者,可採用直腸輸注法,輸注宜緩慢,一般於4~6小時內補完累積損失量。
不良反應和注意:
規格:溶液劑:(臨用前加水配製);散劑:5.5g/瓶(用時加200ml水溶解)。
口服補液鹽(Oral Rehydration Salts,ORS)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治療急性腹瀉脫水有優異療效的藥物,處方組成合理,價廉易得,方便高效,其糾正脫水的速度優於靜脈滴注
〔1〕 該品雖為口服制劑,但同樣強調含量準確、配製方法及使用方法之規範。在通常情況下,口服液體制品主要強調主藥的攝入總量,如某液體藥劑,每次要求口服10%溶液15ml(主藥1.5g),若改用5%溶液30ml或20%溶液7.5ml以水服下亦可。但作為口服補液鹽而言則不可類推,其含鹽類不僅應準確,新增的葡萄糖也並非可濃可淡,配製量及加糖量應力求準確。口服補液鹽配方為:氯化鈉3.5g,碳酸氫鈉2.5g,氯化鉀1.5g、無水葡萄糖20g,加水1000ml。其內含水電解質為:鈉90mmol/L,鉀20mmol/L,氯80mmol/L,碳酸氫鹽30mmol/L,葡萄糖111mmol/L。口服單純鹽水能引起水瀉,3%以上的葡萄糖溶液也能引起滲透性腹瀉,就是過去口服補液鹽不成功的原因。20世紀60年代初,基礎醫學研究證實,1%~2.5%的葡萄糖能促進水和鈉最大限度吸收。腸道內鈉和葡萄糖的吸收,除兩者相互有依賴性外,還與葡萄糖的濃度有關。葡萄糖濃度過低,轉運過程中則缺乏有效葡萄糖可利用,葡萄糖濃度過高則會影響水分透過。臨床研究表明,最適宜的葡萄糖濃度為80~120mmol/L,使鈉與水的吸收達到頂峰(吸收能力提高25倍)
〔2〕 鈉與葡萄糖相互依賴促進相互間的吸收,是因為它們有共同的載體。這一載體先與鈉結合,再與葡萄糖結合。載體中如無鈉,葡萄糖則不能被吸收,如無葡萄糖,鈉可被吸收但不充分,只有兩者同時具備時,吸收才可達到頂峰,並在吸收鈉和葡萄糖的同時帶進水。腹瀉脫水病人在口服這類含葡萄糖的電解質液體後,能保持水、鈉及其他電解質的平衡,同時病人的糞便排洩速度顯著減慢。這與服用不含葡萄糖的電解質液體的效果明顯不同。 口服補液鹽不是抑制腹瀉時腸道的分泌,也不是減緩腹瀉速率,而是恢復機體必需的迴圈容量、鹼和鉀等,以消除腹瀉的代謝性影響,有利於患者恢復體力和病因學治療。對嚴重腹瀉伴有休克不能進水的患者在靜脈補液後,口服補液鹽可作為維持治療。 另外,含有碳酸氫鈉的口服補液鹽的配製是不可以用開水或高溫水衝配的,配製成的液體更不可以加熱滅菌,這是因為碳酸氫鈉加熱會分解:(2NaHCO 3 →Na 2 CO 3 +CO 2 +H 2 O),使HCO 3- 丟失而不能進入體內,達不到應有的目的。因此,口服補液鹽的配製只能使用蒸餾水或溫(涼)開水。 “配製好的口服補液鹽放入熱水瓶中待用”的說法也是 不當的。普通的飲用水因不含有機物質,再加上注入熱水 瓶時多為沸水,細菌感染的機會較少,故存放24小時甚至48小時後飲用還是比較安全的。口服補液鹽含有細菌的營養物質葡萄糖,再加上配製時容器的轉換、攪拌,液體溫度已有所下降,而液量又大大小於熱水瓶的容積,以及每數分鐘1次的開啟、傾倒,瓶內液溫必然會下降到細菌大量繁殖的適宜溫度(20~30min細菌即可分裂繁殖一代),腹瀉患者服下這種液體就有重複感染之虞。
口服補液鹽另一配方是以枸櫞酸鈉二水合物2.9g代替碳酸氫鈉。此方可以沸水配製,但不宜存放在熱水瓶中備用。口服補液鹽每次僅服10~20ml,液溫對患者影響不大,冬季如要加溫,則只將服藥容器水浴略加溫,但基於前述理由,不宜將熱水對入藥液中使之稀釋。 服用此品應小量多次,每3~5min口服10~20ml,4~6小時內服完所需補液量,一般不超過3000ml。某些書籍僅簡單注以“每次口服500ml,預防和治療急性腹瀉造成的脫水”,這種提法是難以達到治療目的的。
口服補液鹽 口服補液鹽:
主要成分:再水化溶液。
性狀:溶液劑,散劑。
功能主治:本品對急性腹瀉脫水療效顯著,常作為靜脈補液後的維持治療用。
用法及用量:口服或胃管滴注:輕度脫水者,每日每kg體重30~50ml。中、重度脫水每日每kg體重80~110ml,於4~6小時內服完或滴完。腹瀉停止,應立即停服,以防止出現高鈉血癥。對小兒或有噁心、嘔吐而口服困難的患者,可採用直腸輸注法,輸注宜緩慢,一般於4~6小時內補完累積損失量。
不良反應和注意:
規格:溶液劑:(臨用前加水配製);散劑:5.5g/瓶(用時加200ml水溶解)。
口服補液鹽(Oral Rehydration Salts,ORS)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治療急性腹瀉脫水有優異療效的藥物,處方組成合理,價廉易得,方便高效,其糾正脫水的速度優於靜脈滴注
〔1〕 該品雖為口服制劑,但同樣強調含量準確、配製方法及使用方法之規範。在通常情況下,口服液體制品主要強調主藥的攝入總量,如某液體藥劑,每次要求口服10%溶液15ml(主藥1.5g),若改用5%溶液30ml或20%溶液7.5ml以水服下亦可。但作為口服補液鹽而言則不可類推,其含鹽類不僅應準確,新增的葡萄糖也並非可濃可淡,配製量及加糖量應力求準確。口服補液鹽配方為:氯化鈉3.5g,碳酸氫鈉2.5g,氯化鉀1.5g、無水葡萄糖20g,加水1000ml。其內含水電解質為:鈉90mmol/L,鉀20mmol/L,氯80mmol/L,碳酸氫鹽30mmol/L,葡萄糖111mmol/L。口服單純鹽水能引起水瀉,3%以上的葡萄糖溶液也能引起滲透性腹瀉,就是過去口服補液鹽不成功的原因。20世紀60年代初,基礎醫學研究證實,1%~2.5%的葡萄糖能促進水和鈉最大限度吸收。腸道內鈉和葡萄糖的吸收,除兩者相互有依賴性外,還與葡萄糖的濃度有關。葡萄糖濃度過低,轉運過程中則缺乏有效葡萄糖可利用,葡萄糖濃度過高則會影響水分透過。臨床研究表明,最適宜的葡萄糖濃度為80~120mmol/L,使鈉與水的吸收達到頂峰(吸收能力提高25倍)
〔2〕 鈉與葡萄糖相互依賴促進相互間的吸收,是因為它們有共同的載體。這一載體先與鈉結合,再與葡萄糖結合。載體中如無鈉,葡萄糖則不能被吸收,如無葡萄糖,鈉可被吸收但不充分,只有兩者同時具備時,吸收才可達到頂峰,並在吸收鈉和葡萄糖的同時帶進水。腹瀉脫水病人在口服這類含葡萄糖的電解質液體後,能保持水、鈉及其他電解質的平衡,同時病人的糞便排洩速度顯著減慢。這與服用不含葡萄糖的電解質液體的效果明顯不同。 口服補液鹽不是抑制腹瀉時腸道的分泌,也不是減緩腹瀉速率,而是恢復機體必需的迴圈容量、鹼和鉀等,以消除腹瀉的代謝性影響,有利於患者恢復體力和病因學治療。對嚴重腹瀉伴有休克不能進水的患者在靜脈補液後,口服補液鹽可作為維持治療。 另外,含有碳酸氫鈉的口服補液鹽的配製是不可以用開水或高溫水衝配的,配製成的液體更不可以加熱滅菌,這是因為碳酸氫鈉加熱會分解:(2NaHCO 3 →Na 2 CO 3 +CO 2 +H 2 O),使HCO 3- 丟失而不能進入體內,達不到應有的目的。因此,口服補液鹽的配製只能使用蒸餾水或溫(涼)開水。 “配製好的口服補液鹽放入熱水瓶中待用”的說法也是 不當的。普通的飲用水因不含有機物質,再加上注入熱水 瓶時多為沸水,細菌感染的機會較少,故存放24小時甚至48小時後飲用還是比較安全的。口服補液鹽含有細菌的營養物質葡萄糖,再加上配製時容器的轉換、攪拌,液體溫度已有所下降,而液量又大大小於熱水瓶的容積,以及每數分鐘1次的開啟、傾倒,瓶內液溫必然會下降到細菌大量繁殖的適宜溫度(20~30min細菌即可分裂繁殖一代),腹瀉患者服下這種液體就有重複感染之虞。
口服補液鹽另一配方是以枸櫞酸鈉二水合物2.9g代替碳酸氫鈉。此方可以沸水配製,但不宜存放在熱水瓶中備用。口服補液鹽每次僅服10~20ml,液溫對患者影響不大,冬季如要加溫,則只將服藥容器水浴略加溫,但基於前述理由,不宜將熱水對入藥液中使之稀釋。 服用此品應小量多次,每3~5min口服10~20ml,4~6小時內服完所需補液量,一般不超過3000ml。某些書籍僅簡單注以“每次口服500ml,預防和治療急性腹瀉造成的脫水”,這種提法是難以達到治療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