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840184032867

      陶器是普通黃泥胎,普通火燒製的,大概是90多度就行。瓷器是石灰岩泥胎燒製,火的溫度是在400~700度之間。炻器是把較堅硬的石頭粉末燒製而成。相同點都是火燒製的。不同點是材料不同。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區別表現在:

    (1)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則是瓷土,即高嶺土(因最早發現於江西景德鎮東鄉高嶺村而行名);

    (2)陶胎含鐵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鐵量一般在3%以下;

    (3)陶器的燒成漫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則需要1300℃的高溫才能燒成;

    (4)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溫釉,瓷器則多施釉;

    (5)陶器胎質粗疏,斷面吸水率高。瓷器經過高溫焙燒,胎質堅固緻密,斷面基本不吸水,敲擊時會發出鏗鏘的金屬聲響

    炻器的燒製溫度在1180-1210度之間,是介於陶和瓷之間的,

    炻器:

      炻器這個名稱來源於歐州,原意是石器。日本人在翻譯時為了表明它不是用石頭加工成的,而是經過燒製的,所以加上‘火’字旁,寫作炻器。炻器是介於陶器與瓷器之間的陶瓷製品。特點是坯體堅硬,機械強度較高。按原料所含的雜質,坯體可呈灰白到紅棕色。如砂鍋和耐酸陶瓷等。炻器坯體的氣孔率很低,其坯體細密,達到了燒結程度,吸水率通常小於6%,炻器與瓷器的區別在於炻器坯體多數都帶有顏色且無半透明性。

    按其坯體的細密性,均勻性以及粗糙程度可將炻器分為粗炻器與細炻器兩大類。粗炻器常見於工業用的耐酸化工陶瓷,建築陶瓷和缸器,細炻器常見於日用炻器和陳設品。馳名中外的宜興紫砂陶即是一種不施釉的有色細炻器,它是用當地的紫泥做成, 自古以來素有“注茶越宿,暑月不餿”的讚語。一般生產日用炻器的工藝與瓷器接近,也是由粘土,長石,石英等原料製成。與瓷器相比,坯料中粘土用量較多,對雜質控制不如瓷器那樣嚴格,而長石的用量比瓷器少得多。炻器中有時也加入高嶺土、廢瓷粉和滑石,有利於熱穩定性和強度的提高,並增大燒結範圍。炻器的燒成溫度根據其熔劑量的含量不同可低到1160℃,高到1210℃,可以用低溫易熔釉分兩次燒成,也可以用高溫生料釉一次燒成。根據國內外的統計資料,炻器坯料的化學成分變化範圍大致如下:sio2 55~65%;Al2O3 25~35℃;熔劑氧化物總量5—8%。炻器的機械強度和熱穩定性比瓷器好得多,在國際市場上已越來越多的被採用。

    日用炻器的裝飾,常見的有色釉和釉下彩繪。如谷黃釉,淺色咖啡釉,棕紅釉,淡黃釉等。秈下彩繪常採用筒筆圖案,這種裝飾法成本低,效果也較好。與瓷器相比,導熱性較瓷器差,熱穩定性較瓷器好,強度較高。

      陶器與瓷器的不同:

    “陶瓷”是人們慣用的統稱,其實陶與瓷無論從外表和本質上都有區別。

    陶的出現比瓷早,根據史籍記載,幾千年前,中國就在燒製陶器.史書載述:“神農耕而作陶”;《史記>)有云,“黃帝命寧封為陶正”,足見遠古時代,中國便有了陶器。從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即公元前三千五百年至公元前一千五百年間,中國便已經有了彩陶工藝。公元前一千五百年至公元前一千年間,又有了青黃釉的陶器.直到魏晉時代,才進一步創造了瓷器.

    陶與瓷的構造也不同,陶器胎體原料是粘土或青土.精陶器製作原料除粘土外,還加入有適量的長石和石英,泥料要經過充分陳腐和捏練.瓷器的原料主要是瓷土,粘土,瓷石,長石,石英等。原料要經過精選,淘洗,粗粉碎、細粉碎、攪拌、除鐵質等工序之後,再經過壓濾,脫水、陳腐,捏練才能製造瓷坯,他們的燒成溫度也各有差異,陶瓷入窯後,在攝氏900—1200℃溫度下燒成,低的只有六百至七百攝氏度.瓷器一般則在1300—1400℃的高溫之下燒成。與此相應,陶的釉彩屬低溫釉,瓷器用的釉屬高溫釉。瓷和陶的物理特性也迥然不同,瓷器較之陶器胎體堅硬密實,敲擊聲清脆,洪亮、吸水率小而顏色潔白,半透明,化學穩定性好,機械強度也好。而陶器質地較疏,敲擊聲啞,吸水率高,其顏色有雜色屬不透明體,化學穩定性差,機械強度也差。

    瓷器和陶器的根本區別在於:瓷器的坯體是完全燒結的,氣孔率很小,機械強度大,燒成溫度較高;而陶器坯體燒結程度較差,氣孔率較大,燒成溫度也較低。如果把瓷器打破,它的斷面是光潔,緻密的,而陶器的斷面卻顯得粗糙,疏鬆。

    廣義地講,瓷器是從陶器發展而來的,可以說沒有陶器的發明與發展就不可能有瓷器。

    瓷器出現以後,陶器還是在繼續生產,不是有了‘瓷’面代替了“陶”,而是各自獨立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權遊第八季第三集後,龍母還有多少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