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塵埃未定1986

    我認為這不單是一個人的宿命,而是任何人,事,物都不能逃脫的“宿命”,是世間萬事萬物的執行規律。

    “俺曾見,金陵玉樹鶯聲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孔尚任《桃花扇》,大家不要誤會,我這不是在掉書袋,也是剛剛百度出來,藉此重溫一下。上學時候相信大家都背誦過,當時並不能理解什麼起朱樓,什麼晏賓客,什麼樓塌了……都是迫於老師的淫威而不得不死記硬背的毫無溫度的幾句古文而已,可是如今想來,這短短几句話蘊藏的竟然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不信,請看:

    透過心電圖看到的心跳;抽象的物理波弦影象;花朵從含苞待放到零落成泥;遠古恐龍由進化到繁盛最後遭遇滅絕;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帝國均經過了由盛而衰的漫長曆程;這樣的規律在文學作品中也是不勝列舉,最具代表的如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表面描寫的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生與滅,深層揭露的確是整個拉丁美洲的由盛而衰的時代背景……等等等等,這樣的例子簡直數不勝數,不必懷疑。而我所更關注的或者說更讓我覺得淒涼的是“眼看”二字,“眼看”也就是親眼所見,親身經歷,我就在親身經歷這樣一段“起朱樓,宴賓客,樓塌了”的時代

    2010年春,我在一片懵懂之中踏進了汽車銷售行列,從此就一入“車”門深似海了,至今沒能游出來。

    2008-2012年,中國汽車市場正是飛速發展,銷量井噴的時候,無論任何品牌,閉著眼睛都能賣車,當然,那幾年汽車品牌也是寥寥無幾,大眾,日產,豐田,別克,標緻雪鐵龍,奧迪,寶馬,賓士,中國產能進入百姓法眼的也就奇瑞,五菱和長城還在含苞待放的期間,老百姓可選性太少,需求又太大,於是各家經銷商無論規模大小各個賺的是盆滿缽滿。當時汽車4S店在外人眼裡簡直就是高大上的代名詞,想要進店看車的朋友們怕是要提前一天就開始呼朋引伴,梳妝打扮起來了。直到前年還遇見有位老大姐進店就喊,給我倒一杯咖啡,渴死了。剛畢業的小青年想要擠破腦袋往裡鑽的更是多的數不過來,結果一個本科文憑就破滅了無數“有志青年”的汽車夢。我是僥倖溜進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合資品牌店裡,才得以見證了這場長達近十年的大戲。

    2013-2015年,整個汽車市場行情開始出現百家爭鳴的態勢,似乎是一夜之間,大街上多出了許多陌生的車型和車標,簡直像打開了萬國博覽會的大門,讓我們行內人都有些應接不暇,更別提局外的老百姓了。能買得起車的華人民就那麼多,之前只有十來家競爭拼搶,如今成了上百家來劃分蛋糕,這可如何是好?於是各個品牌為了完成廠家的銷售任務開始了毫無底線的減配降價,甚至掛羊頭賣狗肉的招數都使出來了(具體就不點名了,請對號入座)。這也從側面支撐起了中國產汽車的崛起,從此皮大餡多的中國產車漸漸滲透進了普通家庭的門戶。“買汽車”這件事成了無數華人的“中國夢”。汽車市場一片熙熙攘攘,虛假繁榮。

    2016-2017年,隨著SUV和家用MPV的熱銷,以及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大力推廣,這兩年的車市得以狗尾續貂,又火熱了一段時間,各地還都湧現出許多新的品牌和新的汽車展廳。

    好景不長,國內汽車需求量大幅下滑,很多人都說中國汽車已經飽和,再次暴增的可能性已經歸零,我倒以為恰恰相反。資料顯示,中國 2016 年汽車千人保有量 140 輛,與美國的 797 輛,日本的 591輛以及南韓的376輛還有較大差距,中國汽車保有量水平離發達國家還有較大距離,怎麼能說中國汽車已經飽和呢?我認為造成如今銷量下滑第一大原因應歸咎於國內經濟的萎靡。無論工業,農業,商業,都不景氣,老百姓不能掙到錢,又怎麼能增加像買車買房這樣的大額消費的需求呢?現在的需求只是被壓抑了,一旦經濟回暖還將會有大幅增長的可能性。這時的汽車市場,品牌眾多,經銷商更是不計其數,競爭異常激烈,再加上二手車的衝擊,內憂外患終於在2018年將中國車市拖入了寒冬。2018年中國汽車銷量出現20年來首次“負增長”

    2018年至今,某車企破產重組,百年鈴木退出中國,大批汽車展廳關門,空置或分割出租,某汽車銷售上市公司縮減開支,停止網路廣告投放,截止上週徐州某大型上市公司變賣名下64家4S店……這些僅僅說明車市已經入冬,尚未進入大寒,這個冬天有多長,誰都不能準確的預測,只能斷臂求援,苦苦支撐。這一切都昭示了一個現象――樓塌了!

    親眼所見,親身經歷,我就處在這次危機風暴的邊緣,稍一鬆懈就會被甩出這個圈子,但我不想鬆手。我相信中國的車市還有未來,只是希望經過這次的洗禮,車市歸來能夠更理性更健康的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決明子做枕頭的危害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