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這瓜包熟
-
2 # 老家味道
就3、40年前,也就是80、90年代。
聽父母講,那個時候主要是大米為主食,但是80年代初大米飯不是能天天吃到的,大米更多是熬粥,糧食緊張的時候會有大麥、玉米、紅薯、南瓜這些雜糧。過節、或者是來親戚的時候可能包頓餃子。
-
3 # 木子羅食記
雖然對40年前的記憶很模糊,但是父母親的口中,還是知道一些關於那些年代的事。
記得在小時候,所有的物資都不豐富,都要憑票購買,種類有糧票,魚票,肉票,煤票等等,這是憑票供應的時代,要用票才能購買相應的物品。
就算在學校搭個早餐,是除了錢以外,還要外搭糧票的,還要大約幾斤幾兩的,就像貨幣一樣分元角分。早餐在外面買個包子,除了錢外,還要搭上一點糧票才能吃得到。
當時的糧食供應也不多,家裡三代人,一共十幾口人,大米很多時候是不夠的,我記得爺爺每天做飯的時候,都會在大米里面摻上切塊紅薯,這樣,就可以省下些米了。
記得那時樓下有個阿姨,在院子裡種了些高粱,送了些給我們,那一段時間就是吃大米摻高粱的飯。雖然在廣東,高粱是稀罕的東西,但摻在飯裡做成的雜糧飯,一點都不好吃。
總之,四十年前的廣東,記憶中大概就是大米加雜糧為主食的年代吧。
-
4 # 五香嘴
40年前,在南方,還是以水稻【大米】為主食的
在小時候,經常會聽到,奶奶和媽媽在空閒的時候,給我們說起,她們在那個年代的生活有多苦,多可憐。
那時候,雖然是以大米為主食,但是因為,那年代沒有農藥和化肥的幫助,種植技術也不成熟,所以糧食的產量就很低,種植的水稻產量很差,長的稀稀疏疏的,結的水稻就不好,產量非常低,一畝田幾百斤產量。
所以,還會另外種植一些農作物,比如紅薯,玉米,大豆之類, 水稻的產量低,自然糧食就不夠吃,所以會把紅薯,玉米,大豆來輔助一起食用。
會經常把紅薯切小塊來參在飯裡面一起吃,玉米也會做成粑粑來吃,或者是做成玉米糊來食用,光水稻是不夠一年口糧的,也會為了省點大米,經常煮稀飯來吃。
還會因為吃了稀飯,不經餓,因為要幹弄活,稀飯消化快,一會就沒有力氣了,肚子餓的呱呱叫。
她說還有好幾次,因為要忙農活,想趕著把活幹完,還餓暈過,聽的我那個心疼呀,心情沒有辦法形容。
所以現在,我媽媽是不吃紅薯和稀飯的,她說,她年輕的時候吃膩了,吃傷了,吃夠了,再也不想吃了。
回覆列表
中國北方以麵食為主食,南方居民以大米為主食,解釋原因
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由於氣候、光照、降水、土壤等原因,以及古代及近代也沒有什麼雜交水稻等優良品種,北方不適宜種水稻,適宜種植小麥;而南方雨熱同期、光照充足,利於水稻的生長,所以,北方多種小麥,食麵食;南方則種植水稻,食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