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深海中的一條小魚

    智慧穿戴產業從谷歌引爆至今,可謂是一路奮進一路遭爭議,諸多業內外人士更多的是以一種嘗試的心態進入這個產業,或者是選購相關的產品。由於目前受制於產業鏈技術要素的限制,以及創業者對於智慧穿戴裝置的形態載體拓展存在著相當的侷限性,導致了當前在人體可穿戴裝置領域扎堆的現象出現。當前由於我們對智慧穿戴產業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與瞭解,導致在不同的層面上對於產業的理解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偏差。本文重點跟大家探討關於智慧穿戴與可穿戴裝置產業兩者之間的產業概念界定。

      到底什麼是智慧穿戴

      智慧穿戴簡單的理解就是感測器穿戴,指包括人與物在內的一切智慧化活動。也可以理解為產業智慧化相關載體產品的總稱,所涉及的領域遍佈整個物聯網所覆蓋的範圍,包括人體、環境、工業、農業、家居、汽車、軍事、航空航天等。當然,在學術層面的名詞定義為物聯網的終端物理載體。

      199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聯網的概念,之後整個產業開始進入討論、形成階段,至今已經有24年時間,但相比於網際網路產業而言發展相對緩慢,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受制於產業基礎技術與智慧終端產品的發展。當然,關於物聯網在名詞解釋上目前已經形成了非常複雜、系統的解釋,也就是一個非常複雜、龐大的系統。簡單地理解,所謂的物聯網就是藉助於網路技術將所有的智慧終端連線在一起,並由此構建出一張具有真實物理特性的網路。

      從這個層面我們就能瞭解為什麼物聯網從提出至今,真正意義上開啟物聯網時代是在谷歌藉助於智慧眼鏡引爆了整個智慧穿戴產業之後。隨著整個智慧終端產業的快速裂變,以及通訊、雲服務、人工智慧等物聯網基礎設施技術的發展,加上智慧穿戴產業的發展,物聯網時代從真正意義上被開啟。這也就意味著從網際網路向物聯網演變的過程中,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就是智慧終端載體,也就是智慧穿戴產業的發展。

      從這個定義出發我們就能瞭解到智慧穿戴產業的重要性,其意義遠超當前我們基於一些可穿戴裝置所建立起來的認知。當智慧穿戴在工業領域進行應用的時候就構建出了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網際網路以及中國製造 2025,這些基於資訊化技術所建立的自動化生產製造模式。不論是德國、美國還是我們國家自己的模式,其基礎都是工業智慧穿戴,也就是感測器在工業製造領域的應用,當然還包括智慧工廠、智慧物流等工業領域相關的智慧化。

      當智慧穿戴在汽車領域進行應用之後,智慧汽車就隨之出現,尤其是自動駕駛技術與城市的智慧交通,其關鍵基礎都取決於智慧穿戴產業的發展。嚴格意義上的名稱應該叫“智慧穿戴汽車”,只是我們為了更好的傳播與理解而採取了通俗的名稱,也就是智慧汽車。同樣,在家居領域也是如此,所謂的智慧家居只是智慧穿戴產業中針對於家居智慧化方面的一部分內容,簡稱就是智慧家居。因此,所謂的智慧穿戴產業直觀的理解就是一切智慧化終端的總稱,也是構建物聯網的關鍵終端載體。

      什麼是可穿戴裝置

      目前在實際的報道或者表述過程中,通常是將智慧穿戴與可穿戴裝置兩者之間對等起來,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並不準確,只是為了更好地普及智慧穿戴產業,因此在普及過程中通常就會出現兩者混合使用的情況。可穿戴裝置,其實只是智慧穿戴產業中的一個分支,是指圍繞人體智慧化的那部分。與其它的智慧穿戴產品不同,可穿戴裝置主要是以人體“穿”、“戴”為主要表現形態的智慧化裝置。

      從與人體的接觸層面進行劃分,通常分為體表外與體表內的可穿戴裝置,也就是穿戴在人體面板外的穿戴式產品,以及植入人體內的植入式穿戴裝置。體表外的可穿戴裝置是我們目前比較熟悉的產品,主要是由谷歌眼鏡和蘋果手錶引領,再加上國內的諸多創業者藉助於智慧手錶、手環為表現形態切入了可穿戴裝置領域,在一定的層面上推動了大眾對於可穿戴裝置這個概念的理解。而在植入式穿戴裝置方面,包括智慧藥丸、奈米細胞、電子紋身、智慧避孕,以及其他一些與醫學相關的植入式智慧裝置所帶來的影響具有一定的顛覆性。當然,目前由體表外可穿戴裝置在產業普及過程中所帶來的階段性侷限問題也已經顯露出來了,也就是大部分人對於整個智慧穿戴產業沒有清晰的認知。

      不過當前出現“智慧穿戴”與“可穿戴裝置”兩者名字的混合使用,也是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正常階段。隨著大眾認知的逐步建立,以及整個智慧穿戴產業的逐步完善、豐滿,必然會引導大家建立一種更為清晰的認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兄弟2字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