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職業培訓老劉
-
2 # 科技黑工坊
安全用途的人臉識別,先略過不論。安全和隱私,這個矛盾太複雜。補充:在美國911後,NSA擴大了監控範圍,引起更廣泛的爭議。
商業使用的人臉識別技術也一樣有對侵犯隱私的顧慮,但這事關進步。
從上網的第一天起,個人瀏覽記錄和"部分隱私"就奠定了網際網路模式的基礎。
沒有廣告追蹤、精準投放,網際網路廣告就無法凸顯成本優勢,就沒有免費應用,甚至沒有現在的google。
如何防止這種記錄被濫用?我認為可以從技術和制度兩方面著手。
技術上,是可以不儲存照片或影片記錄的,最後用於識別的是編碼,理論上也不具有回溯性。嚴格按照這種技術標準,將大大減輕公眾的疑慮。甚至可以有新的商業模式,比如某超市將人臉識別、行為分析用於消費模式研究,可以從廠商處收取諮詢費,反過來可以對消費者進行補貼。這是三贏的局面。
大資料時代,有價值的通常是群體行為模式,一定數量的樣本才有統計學意義,這對個體隱私的侵犯很微弱,需要防範的是不當的儲存和利用個體資訊。
所以,在制度上,需要一個透明的機制,既可以約束從業廠商,資料運營方,做好隱私保護,又可以取得公眾理解和支援,以獲得共贏,而不是陷入隱私僵局。這個機制可以由第三方主導,多方參與的一個委員會來領導。如美國的經驗: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 消費者權益保護局
google每次都在風口浪尖,數次被美國司法部、歐盟隱私委員會起訴或罰款。中國還沒有類似的機制,像360這種"違規"儲存使用者資訊,都無法可循。
-
3 # 全能雜談
首先我想講的是,在冷兵器時代,技術就是製造殺人的武器,誰有刀在手誰殺人就會更厲害,那麼有了刀和槍之後我們要練武術,為什麼你要打得過別人才行才能征服別人?那麼後來又發明了槍炮。甚至原子彈。飛機大炮。啊什麼火箭?潛艇。航空母艦。洲際導彈。
所以不能看出統治者要去統治別人,防止別人統治自己被統治的時候他就會不斷大力的發展科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沒有錯的,但是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必須要有一個非科技。就是比科技還要牛逼的科技去抑制它。我們講事物有兩個方面,一個正一個反,有好必有壞,有因必有陽。
針對人臉識別人工智慧。這些其實都屬於黑科技。如果用在監管上,那麼被監管者將毫無反擊能力。
所以從科技角度出發,目前能從事的科技商業領域裡面,一定要做一些抑制科技的科技出現,那麼比如說你不想被人臉識別影片攝像頭監控你加上人工智慧大資料來算計你,那麼首先你要有一個針對性的屬於自己的科技出現。
比如人臉識別到你的時候,你就要有一個房子,他能識別到你人臉的一個硬體或者是智慧性硬體。就像人家有了貓之後,就一定要創造一個盾……
這其實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全人類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其實我還有很多的話要講。嗯,但我希望在我的後面幾篇文章裡面體現。也希望這個問題能上升到政治層面,希望國家監管層面也越來越注重這個問題。
感謝樓主的提問。
-
4 # 下鄉村檢視天天好1513
幾年前我的人臉也倍識別了,身份證資訊也倍騙了。當時為了一隻烤鴨,識別後送烤鴨一隻。我該怎麼辦呀?問問你們?請給幫助?
回覆列表
一、從技術層面看
人臉識別技術已經開始向三線應用APP普及。android系統的人臉識別控制元件已經不再神秘。最為關鍵的是人臉識別的資料標識庫。這個目前只有在阿里和騰訊的資料量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截至目前,銀行系統和金融系統還沒有出現人臉識別的支付網關出現。唯一一個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政府部門恐怕就是公安系統了。
使用者隱私的保護從技術層面上看,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惡性的趨勢。前提是人臉識別僅僅在身份認證的層面被使用,而沒有被用於刷臉支付的場景。可以預見的,各大黑科技公司都在爭奪人臉識別最關鍵節點。那就是資料標識庫。一旦各個層面的人臉標識資料都被關聯起來,哪才是最為恐怖的隱私黑洞。
二、從法律層面看
國家已經開始重視並逐步加強網際網路的隱私保護立法工作,但由於很多技術層面的應用範圍還在不斷的擴充套件和深入。對於立法工作而言很難用法律程式去界定技術應用的範圍和應該承擔的保護責任,資料的所有權、使用權等問題都很難界定。因此對於個人的隱私資料而言只能是“誰使用,誰保護,誰開發,誰負責”的責任觀念。而這並不能夠真正的保護使用者的所有權益。
綜上所述,個人隱私無論從技術層面還是從法律層面,個人使用者都是作為弱者的一方出現的。就目前而言想要做到保護好個人隱私實在是非常難的。因為在使用移動終端的那一刻開始,所有的個人隱私資料就都暴露在手機裡的各種APP面前。但是我們可以選擇給哪些APP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