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戴有話說
-
2 # 吉吉籍籍
秦朝北至長城,西至臨洮,東至大海,南至大海。
漢朝鼎盛時期北至中亞的巴爾咯什湖,西至蔥嶺(哈薩克的塔什干一帶),東臨日本海(北北韓都是漢朝領土),南至越南中部沿海地區。隋朝鼎盛時期北至東北遼寧一帶,西至新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東臨東海,南至越南北部一帶。
唐朝鼎盛時期北至貝加爾湖以北和外興安嶺,西至中亞的鹹海,東至庫頁島,南至越南北部。宋朝鼎盛時期北至河北保定一帶,西至甘肅的蘭州一帶,東到東海,南至海南島。元朝鼎盛時期北至北冰洋,西至喜馬拉雅山靠近巴基斯坦一帶,東至庫頁島,南至南沙群島。如果包括其他蒙古帝國的話,整個蒙古大帝國北至北冰洋,西至歐洲多瑙河、阿拉伯半島,南至阿拉伯海、南海,東至庫頁島、臺灣島。
明朝鼎盛時期北至外興安嶺,西至喜馬拉雅山靠近山巴基斯坦一帶,東至庫頁島,南至南海的南沙群島。清朝鼎盛時期北至外興安嶺,西至中亞的巴爾咯什湖以西,東至庫頁島,南至南沙群島。
臨洮地處東經103°29"至104°19",北緯35°03"42"至35°56"46"之間,在隴西盆地的西緣,青藏高原的東邊;位於甘肅中部、定西地區西部、洮河下游;東向越山穿谷達渭源、隴西境,西向渡河過嶺接康樂、臨夏,南向翻山繞壑至漳、岷界,北向跨梁渡關抵蘭州市。境內四山環抱,一水北流。 臨洮縣城距省會蘭州市僅100Km。甘川、蘭郎等三條國道穿境而過,蘭(州)臨(洮)高速公路 2001 年正式開工建設,定新、甘大等省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城鄉道路暢通,全縣村村通了汽車。近年來,共投資3億多元,進行了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城鄉總面積擴至15.2平方公里,市政設施建設初具規模;上萬門程控電話已併網開通,行動電話、無線尋呼、有線電視等通訊設施,功能完善,輻射城鄉。洮陽、中鋪兩個省級鄉鎮企業和高新技術開發示範區基本實現了“三通一平”並具雛形;新添、玉井等 10 個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以撤縣設市為目標,擬把臨洮建成蘭州的“衛星”城市,將為開放開發和招商引資創造良好條件。 臨洮,古稱狄道,位於甘肅中部、定西地區西部、洮河下游,自古為西北名邑、隴右重鎮,是古“絲綢之路”要道、隴上歷史文化名城,素有“彩陶之鄉”、“文化縣”之稱,是“全國田徑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花木之鄉”、國家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國家退耕還林(草)試點縣和國家花卉..... 遠在新石器晚期(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即有馬家窯、寺窪、辛店文化,是甘肅仰韶文化發軔較早之地。據史籍記載,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秦獻公滅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縣,是臨洮建置的起始。至秦紹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隴西郡,郡治狄道。東晉十六國時,屬武始郡。唐初,置臨州,後置狄道郡。安史亂後,陷入吐蕃。五代時吐蕃置武勝軍地。宋置熙州,治狄道。元、明、清均置臨洮府,府治狄道。乾隆五年(1740年),遷府治於蘭州,升狄道州,民國二年二月降州為縣。民國十八年( 1929年),改為臨洮縣。新中國成立後,初屬臨夏地區,後屬定西地區。1960年,成立臨洮地區,不久裁撤,仍為定西地區轄縣。 臨洮歷來為控扼隴蜀的戰略要地。秦築長城以制南牧之患。蜀姜維出狄道以擾關隴,魏人據狄道,使姜維不能得志。唐哥舒翰鎮邊,宋王韶安撫熙河,均以洮河流域為必爭之地。明徐達盛稱熙河對經略湟鄯的戰略作用。辛亥革命後,甘肅數次軍閥爭奪戰中,臨洮得失,關係蘭州、臨夏的安危。1949年,華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一兵團王震司令員率軍渡洮河,解放臨夏、西寧,以側翼迂迴作戰,配合解放蘭州的戰略任務。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縣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加快發展,使全縣經濟建設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全縣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在1987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第一個翻一番的基礎上,又於1996年提前四年實現翻兩番,並於1998年提前兩年實現了整體基本解決溫飽的目標;到2000年底,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億元,比“八五”末增長57.9%,年均遞增9.6%;其中,第一產業完成2.02億元,增長36%,年均遞增6.4%;第二產業完成2.48億元,增長75.8%,年均遞增11.9%;第三產業完成2.5億元,增長62.5%,年均遞增10.2%;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由“八五”末的33.5:31.8:34.7調整為28.7:35.5:35.8;工業增加值達到7600萬元,增長2.58倍,年均遞增20%;農業增加值達到3.48億元,增長14.8 %,年均遞增2.8%;“九五”期間,最高年份1999年的糧食產量達到1.7億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