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腳蛇是沒有毒的,它有益無害的動物,食性很雜,主要以活體小昆蟲為主,像蒼蠅、蚊子、蟑螂、黃粉蟲等都是四腳蛇的好食物,而這些昆蟲絕大多數是害蟲。因此,養殖戶既可以採取野外捕捉獲取,也可以採取人工飼養的方式進行養殖。
"四腳蛇"俗稱蜥蜴和石龍子,因為它有"蛇"字,許多人怕被它咬後中毒.其實,四腳蛇既不是蛇,也不會咬人。
四腳蛇全長約20餘釐米,尾極長,約佔全長的2/3。全體披有鱗片。吻鈍圓,吻長為眼徑的1.5倍;鼻孔在鼻鱗的中央;鼻鱗、吻鱗、第1枚上唇鱗之間各介有 2~3枚小鱗;頭部鱗大小不等,均具稜;有鼓膜,鼓膜處覆有小鱗;眼瞼發達,能動,瞳孔圓形。背鱗及體側的鱗較小;背中央有鬣鱗,愈向後愈小,至尾部消失;其兩外側各有1行稜鱗。
拓展資料
四腳蛇,又叫小蜥蜴,全世界大約有1275種,屬石龍子科(世界性分佈的側生齒蜥蜴的一個科)。主要分佈在熱帶地區以及北美的溫帶,其中以東南亞及其附近島嶼的種類最多。石龍子的軀體是圓筒形的,頭是錐形的,尾巴又長又尖。體長一般在20釐米以下,最長的也有超過66釐米的。它們棲息在地底下或者洞穴裡。眼睛覆蓋著一層透明的鱗片,取代活動下的眼瞼,在掘洞的時候也不怕沙粒傷害自己的眼睛。
四腳蛇在浙江俗稱(山泥鰍、大腹螊蠒、蛇鰍)。
蜥蜴和石龍子主要分佈在中國福建、廣東、廣西、江蘇、浙江等地區.它們行動敏捷,一般白天活動,常在草叢,石堆和路旁出入,遇到驚擾,就迅速竄到附近隱蔽處躲藏起來。
蜥蜴和石龍子的主要食物是昆蟲,而這些昆蟲絕大多數是害蟲,所以,它們是人類的好朋友.
四腳蛇的尾巴被夾後會立即脫落,但它們依然能正常生活,過些時候會逐漸長出新尾巴。這種生理現象,叫做“再生”。
四腳蛇種類很多,分佈較廣的尚有藍尾四腳蛇(長江流域以南)、銅石龍子(華南、華中)等。
全長約21釐米。周身被有覆瓦狀排列的角質細鱗,鱗下分佈骨片;鱗片質薄,光滑,鱗列24~26行。吻端圓凸,鼻孔1對,鼻後鱗缺如;眼分列於頭部兩側,眼間距寬;舌短,稍分叉。體背面粘土色,一般有3條縱走的淡灰色線;鱗片周緣淡灰色,因而呈現網狀斑紋。四肢發達,前肢5指,後肢5趾,指、趾端均有鉤爪。尾細長,末端尖銳,易斷,斷後能再生。棲於山野草叢中,爬行迅速。分佈長江流域和以南地區。
四腳蛇是沒有毒的,它有益無害的動物,食性很雜,主要以活體小昆蟲為主,像蒼蠅、蚊子、蟑螂、黃粉蟲等都是四腳蛇的好食物,而這些昆蟲絕大多數是害蟲。因此,養殖戶既可以採取野外捕捉獲取,也可以採取人工飼養的方式進行養殖。
"四腳蛇"俗稱蜥蜴和石龍子,因為它有"蛇"字,許多人怕被它咬後中毒.其實,四腳蛇既不是蛇,也不會咬人。
四腳蛇全長約20餘釐米,尾極長,約佔全長的2/3。全體披有鱗片。吻鈍圓,吻長為眼徑的1.5倍;鼻孔在鼻鱗的中央;鼻鱗、吻鱗、第1枚上唇鱗之間各介有 2~3枚小鱗;頭部鱗大小不等,均具稜;有鼓膜,鼓膜處覆有小鱗;眼瞼發達,能動,瞳孔圓形。背鱗及體側的鱗較小;背中央有鬣鱗,愈向後愈小,至尾部消失;其兩外側各有1行稜鱗。
拓展資料
四腳蛇,又叫小蜥蜴,全世界大約有1275種,屬石龍子科(世界性分佈的側生齒蜥蜴的一個科)。主要分佈在熱帶地區以及北美的溫帶,其中以東南亞及其附近島嶼的種類最多。石龍子的軀體是圓筒形的,頭是錐形的,尾巴又長又尖。體長一般在20釐米以下,最長的也有超過66釐米的。它們棲息在地底下或者洞穴裡。眼睛覆蓋著一層透明的鱗片,取代活動下的眼瞼,在掘洞的時候也不怕沙粒傷害自己的眼睛。
四腳蛇在浙江俗稱(山泥鰍、大腹螊蠒、蛇鰍)。
蜥蜴和石龍子主要分佈在中國福建、廣東、廣西、江蘇、浙江等地區.它們行動敏捷,一般白天活動,常在草叢,石堆和路旁出入,遇到驚擾,就迅速竄到附近隱蔽處躲藏起來。
蜥蜴和石龍子的主要食物是昆蟲,而這些昆蟲絕大多數是害蟲,所以,它們是人類的好朋友.
四腳蛇的尾巴被夾後會立即脫落,但它們依然能正常生活,過些時候會逐漸長出新尾巴。這種生理現象,叫做“再生”。
四腳蛇種類很多,分佈較廣的尚有藍尾四腳蛇(長江流域以南)、銅石龍子(華南、華中)等。
全長約21釐米。周身被有覆瓦狀排列的角質細鱗,鱗下分佈骨片;鱗片質薄,光滑,鱗列24~26行。吻端圓凸,鼻孔1對,鼻後鱗缺如;眼分列於頭部兩側,眼間距寬;舌短,稍分叉。體背面粘土色,一般有3條縱走的淡灰色線;鱗片周緣淡灰色,因而呈現網狀斑紋。四肢發達,前肢5指,後肢5趾,指、趾端均有鉤爪。尾細長,末端尖銳,易斷,斷後能再生。棲於山野草叢中,爬行迅速。分佈長江流域和以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