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亦有所思
-
2 # 此箋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出自李白的《渡荊門送別》。雖是一首遠遊思鄉之詩,卻不見憂愁頹唐之態,反而在讀後徒增一種豪情萬丈、大氣磅礴之感。尤其是這句千古名句,意境大開大合,大有山河壯麗、人生遼闊之感。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描寫的是李白乘坐江船出蜀之時沿途欣賞到的壯麗景色。坐在江船之上,看著兩岸青山相對而出,浪漫飄逸的李白早已感受到莊嚴與靜穆之美。
經過荊門一帶,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從高聳巍峨的群山相繞,到遼闊無邊的平原相隨,奔騰的長江之水彷彿一下子湧入了廣袤遼闊的荒原之中。李白精準地把握住了這種視覺的變換和意境的開合,極具有藝術的張力和感染力。
首先,在藝術手法上,化靜為動,寫出了視覺轉換之中山水的靈動之美和壯闊之美。群山聳立,本來是靜穆凝固之景。在李白的筆下,卻似一個有情之人,與廣闊的平原相伴相隨,一起消失在江水的盡頭。
其次,煉字精煉,詩中有畫,具有極強的藝術概括力。“隨”字化靜為動,化無情為有情;“盡”字寫盡了山川的壯麗和遼闊;“入”字突出了長江之水的磅礴與浩蕩。整體上,猶如一幅李白出蜀山水圖,景色隨著江船的流動而轉換,寫盡了江水的氣勢與江山的壯麗。
再次,意境上大開大合,傳達出詩人內心的豪邁與心胸的廣闊,流露出作者對故鄉的留戀和對未來的嚮往。也只有像李白這種浪漫而不失豪放之人,才能寫出如此大開大合之意境。此次李白出蜀離鄉,抱著滿腔抱負,對未來充滿了嚮往與信心。
最後,“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並不停留在山河壯麗的景色之上,還有天地寂寥、人生遼闊的哲理韻味。我們很多人究其一生,會面臨無數境遇,或順遂,或坎坷。但不管身處何種境地,我們都不能丟失內心的這股豪邁之氣。
有了這股豪邁之氣,成長過,蛻變過,我們才能真正領悟“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背後蘊含的藝術魅力和哲理韻味。
回覆列表
好在結構曼妙,動靜渾然。
李白並不擅長寫律詩,所以律詩在他的作品中並不佔有數量上的優勢,因此後人也評說“太白少律,杜公少絕”。
但是《渡荊門送別》的這一聯堪稱千古奇句,其景色並不出奇,難得的是描寫方式的驚豔,以及驚豔背後的信手拈來。
按普通道理來看,一聯中的出句和對句,語法結構要相同,其含義更應如此。可是這一句僅僅是結構相同,含義卻不同,因此,這一聯的效果不是1+1=2,而變成了2×2=4!
山隨平野盡說是“盡”,實際是“遠”,而且是漸行漸遠。妙在隱藏在字中的那一個“漸”字。盡者,無也,可實際上並沒是“空無”,而是漸漸地化做“虛無”。而達到這個效果,李白只用了一個“隨”字,來搭配平野,高就高在這個“隨”字應當算是口語,並且沒有煉字的痕跡。同樣是搭配,杜甫有一句“星垂平野闊”,那個“垂”字煉得驚天地泣鬼神,但是李白這個“隨”字卻用得化腐配為神奇。
江入大荒流這個“入”字實在是震撼,本意上就是“長江流到了荒野”或者“長江在荒野上流淌”,入者,進也。由外到內的進入。也就是說,這個“入”側重於原來不在這裡後來才進入到這裡,因此這一句自帶了滄桑屬性,有一種歲月變遷的韻味在裡面。巧的是,李白是在出蜀途中寫的這一首詩。對於蜀外面的世界來說,李白,同樣是“入”,隨著“長江”一起入。因此,這個“入”字還帶上了一絲情感。
換一個字試一下就可以體會出差別來。
山同平野盡,江到大荒流。
山和平野盡,江進大荒流。
且不說詩意如何平庸破碎,單單那個樂感就差了十萬八千里。
“隨”字,發音沉濁而清朗,“入”發音頓挫而有力。
巧的是,40年之後,在蜀中流離的杜甫在他的《旅夜書懷》中也用了這樣的結構,意象和音律。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