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草簡筆畫
-
2 # 橫豎一把火
五代十國,指的是華夏地區外的各個少數名族,入主中原並對當時漢族造成很大的傷害和破壞!
五代十國,一般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關於在臉上刻字,估計是好分清是什麼什麼族的一個標誌!
主要有兩點:第一點,是各個少數名族文化不一樣,有些民族會在自己臉上刻字,這是民族文化差異性!
第二點,五代十國時期經常發生戰爭,每次戰爭過後,肯定會有大量的俘虜,怎麼區分這些俘虜呢!那麼就在他們臉上刻字,好辨別!
-
3 # 紅色手電筒
五代十國時期的戰爭,在中國戰爭史上是非常殘酷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戰爭中,由於各個割據政權普遍的控制範圍不大,所以雖然戰爭頻繁,但是各個政權所控制的人口數量有限,所以戰爭使用的兵力都不大。
五代十國時期,由於各個割據政權不大,所以一次會戰很可能就決定一個政權的存亡,而且這時候的各個政權已經不像是春秋時期的各個諸侯國那樣還有點不知道以後該怎麼辦,這時候的割據政權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如果有力量就是一統天下。而如果要一統天下,那就要快速的擊敗對手,消滅對方的政權。所以戰爭十分殘酷,各個割據政權對於戰俘大都採取坑殺的處理方法。
把俘虜都殺掉的野蠻做法是削弱對方國家戰爭潛力最快速的辦法,就是到了現在人力資源也是國家資源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戰俘通常都是青壯年勞動力,這些青壯年如果放回去,那麼就是重新成為對方的人力資源,無論是當兵還是種地,都是可以直接或者間接的支援戰爭,而這是敵對一方不願意看到的,但是抓回去當奴隸又存在風險,這樣一大批青壯年,也是需要一大批的青壯年監視,否則發生暴動,那樣的麻煩更大,況且這些割據政權地盤小,人口少,真的接受了這麼大批的戰俘,那麼本身自己的兵就不用幹別的了,就盯著俘虜幹活了。於是,把俘虜處理掉就是最快速的辦法,一方面徹底打擊了對方的戰爭潛力,同時也沒有太多的後遺症,於是殺。後周太祖郭威,他的臉上就有刺字,不過這個圖上看不出來。
由於戰爭極其殘酷,所以沒人願意當兵了,抓來計程車兵又容易逃跑,在士兵的臉上刺字就成了非常方便的識別逃兵的辦法,於是各個政權就開始給士兵臉上刺字,以防止逃兵。也從這個時候開始,軍人的社會地位開始一落千丈,漢唐時代好男兒仗劍走天下,建功立業的風氣不復存在。加上後來政權層面處於軍閥割據的擔憂,開始在官員中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古代軍人的社會地位進一步的降低了。
圖片來自於網路。
-
4 # 慕什塔戈
臉上刺字,是一種曾在中國封建社會沿用數千年的刑法,名為黥(音qíng)刑。施行的方法是在人的臉上或身體的其他部位刺字,然後塗上墨或別的顏料,使所刺的字成為永久性的記號。
在士兵的臉上刺字,這種做法始於唐朝末年,盛行於五代十國。因為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軍閥混戰最為猖獗的一個階段,大大小小的各路諸侯在混戰的過程中,經常遇到今天我的兵逃到你那裡當伍長、明天你的兵逃到我這裡當校尉的情況,有時甚至會出現以都或營為單位集體譁變的情況。為了治理這種亂象,避免所屬兵員叛逃事件發生,一些諸侯軍隊統領便想出在士兵臉上刺字的辦法,透過製作特徵明顯的標記,使士兵的建制歸屬一目瞭然且難以更改。
比如,當時背叛農民起義軍投靠朝廷的大軍閥朱溫,執行一種叫做“拔隊斬”的軍紀,意即:一隊士兵的首領如果在戰鬥中叛逃敵方,那麼該隊的全體士兵都將被斬首。軍紀的執行結果是,朱溫的軍隊士卒“多亡逸,不敢歸”,面對眾叛親離之勢,朱溫惱羞成怒,下令軍中士兵每人皆在臉上刻字,記上所在單位的番號,並設立關卡盤查,凡潛逃軍士,一旦被抓,就將以臉上的記號送原單位處死。即便是能逃回老家計程車兵,也因黥面為記,鄉里怕連坐也不敢收留。
後來,士兵臉上刺字的這種做法得到普及推廣,逐漸成為當時軍隊的一種風尚。主要起到兩個作用:一是標明士兵的軍籍,二是激勵部隊計程車氣。
回覆列表
起初,是為了防止士兵逃跑。
士兵臉上刺上所在部隊的番號,並設立層層關卡檢查,一經發現潛逃士兵,則執送原部隊處死。就算是有個別士兵僥倖逃脫迴歸鄉里,鄉里人也不敢收留,如果收留被發現,則全鄉里都要受罰。
到了五代十國時,在士兵面上刺字是證明這個士兵有軍籍的證明。士兵們也不再把這項最初具有侮辱性的行為視為侮辱,而且還主動要求在面上刺字以示為主效命的決心。中國宋朝著名的將領狄青就是個從士兵到將軍的典型。他在做了樞密使之後,宋仁宗曾經讓他去掉刺字,他不僅不同意,還要“以酒灌面,使其文顯”,透過這種行為來與廣大士兵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