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321118736524

    閩南話表示我們的“阮”是“我儂”兩個字的合音。用“阮”來表示這個合音也是沒辦法,閩南話的guan2這個音節除了“阮”的文讀外(“阮”白讀是ŋ或(ŋ)ũĩ),沒有其他常見字。如果不用“阮”,就要另造一個字來表示這個合音。

    現在漳廈泉三身代詞複數只有合音形式,福建其他地方還存在合音前的形式。

    龍巖 我儂gua laŋ,汝儂li laŋ,伊儂i laŋ

    福鼎 我儂uɛ neŋ,汝儂ni neŋ,伊儂i neŋ

    現在閩南聲母n、l互補,n拼鼻化韻,l拼母音韻、鼻音尾韻、塞音尾韻。舊時泉州韻書《匯音妙悟》、漳州韻書《彙集雅俗通十五音》都將n、l合併成一個聲母——柳母。漳州、廈門、泉州、龍巖現在仍然如此,所以“儂”讀成laŋ。潮州、雷州、海口等跟閩南關係密切的方言仍然保持n、l對立(潮州的n、l與中古的對應比較亂),“儂”naŋ≠“籠”laŋ。閩東系統的方言也保持n、l對立,“儂”的聲母也是n,上面的福鼎就如此。所以,閩南三身代詞的合音應當出現在聲母n、l合流之前,也就是“儂”還讀naŋ的時候。

    現存最早的禪宗史書《祖堂集》撰於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年),作者是泉州招慶寺的僧人。《祖堂集》已經出現“汝儂”:“我今齊舉唱,方便示汝儂。”這首偈的作者是睡龍和尚,福唐縣人(今福清東南)。可見九、十世紀時的福建已經出現“汝儂”這個說法。書中雖然沒有出現“我儂”“伊儂”,推測起來有可能是存在的。“儂”就是人,是南朝以來的江東詞彙。“我儂”相當於閩北浦城石陂、政和鎮前、建甌迪口等地表示人稱代詞複數的“我人”。

    現在能見到的閩南系統人稱代詞合音形式見於明代。《明代潮州戲文五種》的人稱代詞有“我““你”“伊”“阮”“俺”“赧”“恁”“伊人”,“伊人”即“伊儂”,尚未合音,“阮”為“我儂”的合音,“恁”為“汝儂”的合音。潮州的三身代詞合音情況與閩南差不多,只是發音有所不同,現在表示我們的“阮”說成uaŋ、uŋ或ŋ。1600年左右在菲律賓馬尼拉刊成的《基督教教義》(Doctrina Christiana)是用漢字寫成的閩南話文獻,後來龍彼得又發現兩種羅馬字拼音轉寫的閩南話《基督教教義》,龍彼得以為寫成於1617-1618年。這些文獻已經出現“阮”,比如“俺爹你在天上。你賜乞阮稱羨你名”lan tia lu tu t"i chiõ lu su kir guan cheng suan lu mia。“阮”的羅馬字轉寫是guan,當時閩南話的“我儂”(合音前為gua naŋ)已經合音為“阮”guan。

    順便說一下,漳州第一人稱複數說成“阮”guan2或gun2,泉州說成gun2,gun2是後來的變化。漳州、泉州的gun2這個音節也沒有其他常見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除夕夜,各地風俗習慣都是怎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