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雲天野鶴
-
2 # 想吃草莓啦
座標河北農村,除夕夜全家圍坐電視機前,邊包餃子邊看春晚。家裡有長輩的,長輩會撈點接年米飯等到初一晚上吃,以保佑著來年地裡的莊稼五穀豐登,能有一個好收成。家人會聚在一起守歲(已經很少有人守一宿了),到半夜12點準時放鞭炮煙花迎接新年第一天的到來!
-
3 # 夢香寒冰
我家鄉在山西大同,以前都會壘旺火,放煙花。但是因為環保,現在已經很少採用了。作為農業從業人員,我很支援這種做法。
還是說一個故事吧。
那一年豆蔻年華,除夕夜約女生出門,到廣場看煙花,然後看時鐘倒數。她出來晚了,因為一些事。我就告訴別人先去,我在樓下等她。那年很冷,剛下過雪,滿地雪白,凍的我腳疼。
晚上十一點五十五,她下了樓,我們倆跑出小區。看著她滿眼通紅,我告訴她我們不去了廣場了,因為時間來不及。我們躲在關了門的銀行面前,看著熊熊的旺火。
此時已經地動山搖,大同城已經被轟鳴的煙花震得不停搖晃,因為臨近除夕夜,四周的煙花全放了起來,全大同的煙花開始一年一度的盛典。我知道說話她聽不見,就把懷裡的熱飲給她。從家出門拿的熱咖啡,一直貼胸藏在懷裡。我看了一眼她通紅的眼就底下頭來,因為我知道我的臉也是通紅,不是被旺火烤的,而是心跳的厲害。
滿天的煙花釋放出五彩斑斕,彷彿鐵樹銀花。黑色的火藥灰飄下來,將雪白的地面打黑。我“圪赳”在地上,看著天上美麗的煙火,和她站在那裡,手裡捧著我的咖啡。旺火在她的臉上,很紅,很漂亮…
這樣的除夕夜,恐怕一輩子就這一次了……
-
4 # 海洪壹品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衍生出中華大地上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也就是說,在我們全國各地關於過年的風俗習慣都不盡相同。
俗話說得好,“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我們老家“除夕”,卻有著我們祖輩流傳下來的“文化”和風俗習慣。
“除夕”這一天,一大清早人們都要忙碌起來準備“過年了”,提前為“除夕夜”做準備,有的準備“供品”,有的準備“年夜飯”,有的包水餃,有的貼春聯……。忙的有條不紊,不亦樂乎,真是累並快樂著,個個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中午,我們那裡隆重的、虔誠的擺上一大桌供品“上供”了,焚紙燒香並且祈禱“天爺爺”、“泰山奶奶”、“財神爺”、“觀音菩薩”等,保佑我們風調雨順、平平安安、發財發福等,滿足我們幸福美好生活的心願。
傍晚時分,按我們當地的風俗習慣,要去“接神”回家過年了,所謂“接神”就是接我們“逝去”的祖先。人們成群結隊來到各自家祖先的“墳”前,鞭炮齊鳴、禮花“綻放”,焚紙燒香並祭拜祖先,然後要打著“燈籠”(記得,我小的時候是燈籠,現在改成手電筒了)給他們照著路,“請”他們回家過年。到了家要放上“攔門棍”(意思是,讓祖先在家過年,不要出門亂跑),還要“撒歲”、下餃子、擺上酒菜,然後,放鞭炮、禮花、禮炮等,真是熱鬧,最後,一家人其樂融融、歡天喜地圍坐在桌旁,吃水餃、吃年夜飯、喝著美酒、談天說地,談古論今,總結著過去訴說著未來,並設想著美好的未來。
總之,“十里不同風俗”,天南地北“過年”的風俗習慣都不盡相同。我們的祖祖輩輩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習俗”形成了我們中華民族各地不同的特有“年”文化,將會持久傳承下去。
-
5 # 醉清風60040014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除夕夜一般都是吃完了年夜飯,一家人就圍坐在火爐邊,家中有老人的就聽老人講故事,各種的民間傳說,當然主要是關於年的,如果是和老人分家的,就是一個小家庭,那時候沒有計劃生育,一家人也有三四個姊妹兄弟,大家就到自家的院子裡放鞭炮,瘋玩,到了凌晨零點一家人再繼續包餃子吃,因為初一是不允許生火的,儘量多包一些,再晚一點就圍著火爐邊說話,儘量不睡覺,說是叫:守歲。後來有了電視機,年夜飯過後就是多了個春晚,其他基本沒有變。初一就會到親朋好友家拜年了!
回覆列表
年三十從白天起,孩子們不許說不吉利的話,大人也能吵孩子。晚上,要等全家人回來完全,放一掛鞭炮,然後請出祖宗牌位,由家主上三柱香,行作揖禮,解放前是要磕頭的。由家長在牌位前祈禱,先說一年中喲順利和不順利,求祖宗保佑。然後把煮的餃子湯用勺舀起,喚已逝的爺奶,喚一個人,往地上澆一勺湯。這時全家人是不許說話的。最後一勺是全部列祖列宗。澆完湯才可以說話,算是敬過祖宗了,吃餃子這一頓必須按長幼排序的由家中未出嫁的女兒或媳婦盛好一碗碗的遞過去。對。還要先盛一碗放牌前,這一碗餃子必須到初一的中午才能吃。餃子下鍋不能下完,煮熟的餃子也不能吃完,初一早上吃。分開家的IL子媳都要回來吃除夕餃子和初一早上的餃子。
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