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bnnjhg

    閒聽蟬鳴讀蟬詩蟬,俗稱知了,也叫螞蛣鳥、蛣蟟猴,世界上現有3000多種。在中國,科學家已發現200種左右,並根據其生長季節,將其分為春蟬、夏蟬、秋蟬。春蟬鳴聲尖而高,夏蟬鳴聲響亮,秋蟬的鳴聲聽起來有些哀轉。雌蟬不會鳴叫,故稱“啞蟬”,古希臘詩人薩拉朱斯曾有兩句非常幽默的《詠蟬》小詩:蟬的生活多麼幸福呀,因為它們有不會開口的太太。 雖然說雄蟬被人們譽為“不知疲倦的歌手”,但它唱歌卻不是用嘴,而是靠胸腹部的一對鳴器。這鳴器內有氣腔,外有響板,氣流從氣腔中衝出,響板和全身震動,便發出了聲音。昆蟲學家經過長期研究發現,雄蟬的歌唱能反映出天氣的變化。例如,眾蟬齊鳴,是好天氣,蟬鳴嘎然而止,預示著暴風雨即將來臨;天氣陰沉,忽有蟬鳴,說明天氣即將放晴。唐朝著名詩人許裳在《聞蟬》一詩中就有明確表述:“造化生微物,常能應候鳴”。唐朝另一位大詩人白居易則在《六月三日夜聞蟬》一詩中告訴人們在蘇州一代,蟬鳴開始是在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微月初三夜,新蟬第一聲。” 蟬的幼蟲生活在土壤裡,吸食植物的根,成蟲時吸食植物的汁。然而,古人卻誤以為蟬靠飲露為生,因而把蟬視為高潔的昆蟲,不少文人雅士也就寫下眾多的詠蟬詩,或寄託自己的理想,或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漢代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寫道:“濯淖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這裡以蟬為比喻,高度讚揚了屈原的高風亮節,不隨波逐流。隋朝舊臣虞世南,才高學廣,為人正直,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並深得器重。他有感而發,寫了一首《詠蟬》詩:“垂縷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已遠,非是藉秋風”,意思是說,只要立身高潔,不需憑藉任何力量,自可聲名遠揚。而晚唐詩人李商隱滿腹經綸,抱負高遠,卻想不到陷入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不受重用,潦倒終身。因而在聽到蟬鳴之後,便由蟬的立身高潔,聯想到自己的清白,於是以《蟬》為題作詩一首:“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詩人抓住蟬的特點,以情作詩,為情造文,詩中的蟬可謂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與頌揚蟬的高潔相反,詠蟬詩中也有譏諷蟬的汙濁的。唐末詩人陸龜蒙和羅隱各作有一首《蟬》詩。在陸龜蒙的筆下,蟬是卑鄙無能之輩:“只憑風作使,全仰柳為都;一腹清何甚,雙翎薄更無”。而在羅隱的筆下,蟬則是趨炎附勢之徒:“大地工夫一為遺,與君聲調偕君綏。風棲露飽今如此,應忘當年滓濁時”。兩詩借蟬言志,對唐末的社會腐敗、官場汙濁,進行了有力的諷刺和批判。曾擔任任侍御史的唐代詩人駱賓王,在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受人誣陷被以貪贓罪名下獄。身陷囹圄的詩人在聞聽蟬鳴後,聯想自己的遭遇,便吟出一首也寫過一首《詠蟬》詩:“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該詩借蟬抒懷,對當時社會的落後險惡進行了披露,並對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進行了描寫。全詩取譬貼切,用典自然,語多雙關,於詠物中寄情寓興,由物到人,由人到物,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 蟬聲響亮而高遠,對此許多詩人也進行了生動的描寫。南北朝時期梁朝辭賦家蕭子範曾作有《後堂聽蟬》一詩:“試逐微風遠,聊隨夏葉繁,輕飛避楚雀,飲露入吳園。”全詩緊扣聽蟬,一句一事,筆墨變幻,追新出異,如今讀起來,似乎可使人們聽到夏蟬的鳴聲,看到夏蟬的活動。唐代詩人虞世南則作有一首題為《蟬》的詩:“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全詩表面是重寫蟬聲的遠揚,實際是藉以比賢德之人自然聲名遠播,並不需要外在的憑藉,顯然是對人的品格美的讚頌,讀之可從中悟出些道理。而唐代另一位詩人盧仝則作有《新蟬》一詩:“泉溜潛幽咽,琴鳴乍往還。長風剪不斷,還在樹枝間。”短短几句,便把蟬鳴的聲音描寫得栩栩如生,那聲聲吟唱像幽咽的流泉,仍然響在人們耳邊。而宋代詞人王沂孫所作的 《齊天樂·蟬》託物抒懷,在描寫蟬鳴的聲音中流露封建士人對國家破敗、身無所託的悲傷:“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餘音更苦!甚獨抱清商,頓成悽楚。” 此外,唐朝詩人雍陶也作有一首《蟬》詩:“高樹蟬聲入晚雲,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時各得身無事,每到聞時似不聞”,清代詩人朱受新作有《詠蟬》一詩:“抱葉隱深林,乘時慧慧吟。如何忘遠舉,飲露已清心”,南朝詩人陳正見偶得一首《賦得秋蟬和柳應衡陽王教詩》:“秋雁寫遙天,園柳集驚蟬;競噪長枝裡,爭飛落木前。風高知響急,樹近覺聲連;長楊流喝盡,詎識蔡邕弦”,這些詩作雖同樣是即景寫景,描寫蟬鳴,讀之卻有一番清新別緻的機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暖進水管熱回水管不熱放一會兒氣就好了不過得每天放太嘛煩,有什麼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