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大腫瘤張成海醫生

    直腸癌手術後放療,出現腹瀉,並不一定是放療的原因,當然也有可能是放療導致消化道反應,或者放射性腸炎。

    直腸癌手術,分為保留肛門的手術和不保肛門的手術。如果是保留肛門的手術還好一些,至少盆腔後部空間仍被直腸填塞,這樣小腸就不容易進入盆腔,放療時小腸受射線照射的機會和麵積就會少和小,出現放射性腸炎的可能性小。但是,如果是不保肛門手術,手術完後,盆腔是空的,小腸就會很容易進入盆腔。那麼,此時做盆腔手術野的放療,小腸不可避免的接受放射線,容易導致放射性小腸炎。

    治療腹瀉,常用的手段就是口服止瀉劑,輕度止瀉功能的藥物可以用思密達,當效果不好時,可以換用更強的易蒙停。同時,配合口服調整腸道菌群的藥物。

    至於持續的時間,要看放療導致小腸炎的嚴重程度,輕度的可能服用藥物後很快就恢復正常,如果比較嚴重,可能斷斷續續,反覆發作,持續時間可以是數月。因此,一般直腸癌的放療都是最好在術前放療,這樣,一是直腸癌的整體治療效果好,另一方面就是儘量降低術後放療的副反應。

  • 2 # 美中嘉和聊腫瘤

    結直腸癌在中國屬於男女都較高發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治療方面也有很多不同方法,早期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很好,臨床治癒率(五年內無復發轉移問題)較高。而中晚期患者有很多采用化療,近年國外也批准MSI-H的患者可使用PD-1抑制劑進行治療,效果也都很不錯。另外放療對於腸道、胃部、食管這樣的空腔,治療時注意事項更多。但仍有些符合放療指徵的患者,總體來說使用放療的情況相對少一些。

    放療也是有副作用的,出現一些急性反應或者慢性的反應,比如放射性腸炎或者其它的併發症,骨盆骨質、第二腫瘤等。不過這些都比較少見,希望大家多瞭解各種治療的可能影響,對任何治療有全面的認識。

    結直腸癌放療的併發症主要是三種情況:慢性放射性直腸炎、骨盆骨折以及第二惡性腫瘤,

    慢性放射性直腸炎。主要由放射線引發的腸上皮細胞萎縮和纖維化的遲發反應。與一些放療的急性反應不同,慢性放射性直腸炎多出現在放療結束後1年左右,主要的症狀是腹瀉、直腸緊迫感並伴有疼痛、梗阻和出血。不同患者的副反應是不同的。

    應在腸胃病科進行黏膜組織活檢,排除直腸炎的其他病因。確診後採取針對性的治療,如果症狀輕微可能不必治療。大便軟化劑是緩解放射治療誘發腸道狹窄引起輕度梗阻症狀的一線保守療法。

    骨盆骨折是第二種主要的併發症,主要是由於放療會引起骨質丟失、增加骨折風險。此類情況在前列腺癌患者中更為常見,結直腸癌放療患者中也有不少報道。根據一項直腸癌、肛門癌或者宮頸癌治療年齡較大婦女的大型回顧性佇列研究顯示,相比於未放療組,在五年的統計範圍內,放療組患者明顯有更多骨盆骨折數量,其中90%的骨折為髖骨骨折。這樣研究確認聯合治療可能會增加放療對骨密度的影響,並且其它藥物和雌激素缺乏可能進一步加重這一影響。

    骨盆放療後的結直腸癌生存者應長期監測骨密度、恰當使用藥物治療骨質減少和骨質疏鬆,若出現提示骨折的症狀應接受仔細評估。

    由放療引發的第二惡性腫瘤雖然較為罕見,但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併發症。少數研究透過評估結直腸癌手術前、術後的放療引起第二癌症的風險,結果並不一致。荷蘭一項TME試驗顯示,接受短療程放療(5次以下)後出現第二癌症的風險沒有增加。在中位隨訪14年時,放療組與未放療組相比第二癌症數量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另外在瑞典的試驗則顯示標準的常規分割放療後出現第二癌症的風險增加。與不使用放療的治療對比,放療組照射區內或照射區附近的器官發生第二惡性腫瘤的風險顯著增加,但照射區外則沒有。然而,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在瑞典直腸癌試驗中,放療組有20%出現了局部復發或第二癌症,而未放療組該比例為31%。

    對比來看這兩項研究是結論不一致,甚至是相反的。這是一組很有意思的對比資料,仔細分析後可以確定放療後出現第二癌症的風險更高,但區域性復發的風險更低。也就是說結直腸癌患者區域性放療後,放療區域復發比例減少,但放療區域附近確診第二原發腫瘤的數量增加。這雖然是一個尚未明確的結果,但對於所有醫生和患者在治療前是需要慎重對待的。

    結直腸癌放療並不是一個常用的治療方式,大部分醫生會更多考慮化療方案,主要是考慮腸道作為一個空腔的器官,治療時需要非常精確的控制照射精度;有些患者確實需要進行放療確保治療效果時,需要對文中提到的結直腸癌放療併發症給予充分的評估,保證患者有更好的治療效果時再予以考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讚美領導的經典語句有哪些?